巍峨江之干,故迹百堂寺。
寺垫徙于旁,遗构十一二。
百堂依岩崖,像貌宛以备。
间虽或彫缺,亦足起敬畏。
江流几浅深,江木几荣悴。
舟车日往还,兴寝谁复议。
炉香有馀烬,无乃妄侥觊。
独叹镌凿功,绵历何所自。
巍峨江之干,故迹百堂寺。
寺垫徙于旁,遗构十一二。
百堂依岩崖,像貌宛以备。
间虽或彫缺,亦足起敬畏。
江流几浅深,江木几荣悴。
舟车日往还,兴寝谁复议。
炉香有馀烬,无乃妄侥觊。
独叹镌凿功,绵历何所自。
这首诗描绘了百堂寺的景象与变迁,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诗中通过描述百堂寺的位置、建筑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过往与现今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痕迹。
首句“巍峨江之干,故迹百堂寺”点明了百堂寺位于江边,历史悠久。接着“寺垫徙于旁,遗构十一二”描绘了寺庙搬迁后仅剩一部分建筑的现状,透露出历史变迁的痕迹。诗人接着赞美了百堂寺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百堂依岩崖,像貌宛以备”,并指出尽管有些部分残缺不全,但依然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江流几浅深,江木几荣悴”两句通过江水和江边树木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更迭。而“舟车日往还,兴寝谁复议”则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忙碌与对过去事物的遗忘,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记忆的脆弱。
最后,“炉香有馀烬,无乃妄侥觊”可能是在感叹历史遗迹的保存问题,暗示了对某些行为的质疑。而“独叹镌凿功,绵历何所自”表达了诗人对镌刻在石壁上的历史功绩的赞叹,同时思考这些功绩的起源和意义,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百堂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变迁,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遗迹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蓦经过、苏台沪垒,海天容我长啸。
俊驴又踏长安路,滚滚软红驰道。高处眺。
有太液蓬池,丽藻新添料。三杯软饱。
笑甲第门楣,丁年冠剑,眼界一何小。
吾宗彦,豪气笔端环绕。披图聊佐谈笑。
炎天不惜征衣瘁,先后一鞭飞到。诗句好。
知也有庭闱,白发垂垂老。游踪草草。
祝航海来归,板舆迎奉,门外舣兰棹。
行是腾云软。只空中、一丝微吐,飘扬轻转。
八足交叉形似舞,彷佛无肠影幻。
更密密、檐前布满。
地网天罗重更叠,叹飞虫、啖尽无从算。
丛叶底,惯牵绊。千丝结后终难断。
但看他、蜂藏蝶敛,纷纷避远。
日月精华良夜足,更喜春风和暖。
却只恨、禽声啼乱。
弱絮飞花随意罥,最玲珑、雨落成珠串。
芳讯报,桂楼畔。
秀极信能奇,乍凝眸、烟水迷离如许。波路旧归帆。
遥情在,落月霜天笼曙。
瑶光历历,种榆合傍云深处。
江影平分秋伫雁,依约在东三五。
仙源谁识支机,恰教人卧看,牵牛织女。
望极似涔阳,依南斗、不转楚骚心苦。
贞姿雪濯,聚星消得髯翁句。
丘壑胸中堪列宿,骨傲未须怜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