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非啄木在啄虫,利觜似染虫血红。
木外无虫虫在中,外视一啄殊不空。
人嗟木皮遭齧毁,岂知虫多木心死。
木心无蠹木乃荣,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
志非啄木在啄虫,利觜似染虫血红。
木外无虫虫在中,外视一啄殊不空。
人嗟木皮遭齧毁,岂知虫多木心死。
木心无蠹木乃荣,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
这首诗名为《啄木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宋自逊所作。诗中通过描写啄木鸟啄食树中的虫子,来比喻人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无奈与选择。
开篇“志非啄木在啄虫,利觜似染虫血红。”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不在于啄木鸟这样的小事,而是通过描绘啄木鸟的形象来传递某种信息。啄木鸟之所以啄食树中的虫子,是因为它们具有锐利的喙,可以轻易地穿透树皮,捕捉到藏匿其中的虫子,这也隐含着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木外无虫虫在中,外视一啄殊不空。”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啄木鸟的决心和能力,即使从外表看去树木完整无损,但啄木鸟仍旧能够准确地找到藏匿于其中的虫子,并且每一次啄击都不会白费。这也象征着诗人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不懈追求。
“人嗟木皮遭齧毁,岂知虫多木心死。”这里,诗人通过啄木鸟与树木的关系,表达了外界对于内在真理或核心价值的破坏往往会导致其内部的衰败和死亡。啄木鸟虽然小,但它们不断啄食树中的虫子,反映出即使是微小的力量,也能对更大的存在造成影响。
最后,“木心无蠹木乃荣,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诗人借此表达了内在纯净、不受外界干扰时,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与辉煌。而“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则是对外部世界的某种批判或无奈,似乎是在说即使想要摆脱国家或社会中的腐败和黑暗,也像啄木鸟那样难以做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传达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以及对于纯净内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对外界力量干预和破坏的无奈。
泰山鲁所瞻,终南乃秦望。
西侵井络阔,北压鹑野旷。
条梅韫名材,金玉富珍藏。
飘风何烈烈,万物尽摇荡。
屹立不倾倚,势与厚坤壮。
有如牧伯贤,斯民蒙保障。
雪霜举世寒,千里独重纩。
病夫伏闾里,非能事微尚。
顾无孤高实,藻饰安可强。
景行虽不忘,讵敢承嘉贶。
愚疏强从仕,趣尚与时乖。
朅来游京邑,荣愿知谁谐。
王国富英奇,气象标岩崖。
云鸿送双目,攀援路可阶。
秋风转枯叶,飒飒绕寒斋。
出门无所之,飞尘满天街。
夫君宦未达,犹得称吾侪。
解衣换斗酒,且尽平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