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君者谁,尺幅经营,天机渺漫。
纵偶然位置,偏能高脱,无多笔墨,只取幽閒。
缓带溪桥,微吟山寺,目送飞鸿自往还。
萧疏极,任人情物态,了不相关。多君逋峭难攀。
只日向衡门赋考槃。
况霜红露白,秋冬之际,衫黄桕赤,山水之间。
竹杖逍遥,芒鞋散诞,古树槎枒挂箨冠。
从君去,好或穷岩岫,或弄潺湲。
貌君者谁,尺幅经营,天机渺漫。
纵偶然位置,偏能高脱,无多笔墨,只取幽閒。
缓带溪桥,微吟山寺,目送飞鸿自往还。
萧疏极,任人情物态,了不相关。多君逋峭难攀。
只日向衡门赋考槃。
况霜红露白,秋冬之际,衫黄桕赤,山水之间。
竹杖逍遥,芒鞋散诞,古树槎枒挂箨冠。
从君去,好或穷岩岫,或弄潺湲。
此诗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诗人以“貌君者谁”开篇,引出对徐二玉小像的赞美,随后展开对小像中人物形象的描绘。小像中的主人翁被刻画在尺幅之中,却仿佛蕴含着深远的宇宙机理,展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纵偶然位置,偏能高脱,无多笔墨,只取幽閒。” 这几句赞颂了小像布局的巧妙与简约之美,即使是在不经意的位置,也能展现出高远脱俗的境界,用最少的笔墨营造出最深邃的意境,强调了“幽閒”的精神追求。
接着,“缓带溪桥,微吟山寺,目送飞鸿自往还。” 描绘了人物在溪边桥上缓步,山寺中轻声吟唱,目光随着飞翔的鸿雁自由往来的情景,体现了人物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萧疏极,任人情物态,了不相关。” 进一步强调了人物形象的超然独立,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状态。
后半部分,“多君逋峭难攀。只日向衡门赋考槃。” 表达了对人物性格的赞赏,认为其个性独特,难以接近,如同隐居山林的高士,每日在衡门之下吟诵,过着简朴而自由的生活。
“况霜红露白,秋冬之际,衫黄桕赤,山水之间。” 描述了季节变换中,霜红露白、黄衫赤桕的自然景象,与人物所在环境相映成趣,进一步烘托出人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竹杖逍遥,芒鞋散诞,古树槎枒挂箨冠。” 继续描绘人物行踪,手持竹杖,脚踏芒鞋,漫步于古树丛中,头戴竹制的帽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闲适自在。
最后,“从君去,好或穷岩岫,或弄潺湲。” 总结全诗,表达了跟随人物脚步,无论是深入岩岫还是亲近潺潺流水的愿望,进一步强调了对人物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徐二玉小像中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然脱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审美情趣。
太清霁云雷,阳春陶物象。
明牧行春令,仁风助升长。
时和俗勤业,播殖农厥壤。
阴阴桑陌连,漠漠水田广。
郡中忽无事,方外还独往。
日暮驻归轩,湖山有佳赏。
宣城传逸韵,千载谁此响。
日爱蘅茅下,闲观山海图。
幽人自守朴,穷谷也名愚。
倒岭和溪雨,新泉到户枢。
丛兰齐稚子,蟠木老潜夫。
忆戴差过剡,游仙惯入壶。
濠梁时一访,庄叟亦吾徒。
来访龙楼客,时逢酒瓮新。
花齐云入幕,苔径竹迎人。
鹊喜娇迟日,莺啼惜暮春。
不须耽小隐,南院在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