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折桂,谪去抱何冤。
已葬离燕骨,难招入剑魂。
旅坟低却草,稚子哭胜猿。
冥寞如搜句,宜邀贺监论。
先生不折桂,谪去抱何冤。
已葬离燕骨,难招入剑魂。
旅坟低却草,稚子哭胜猿。
冥寞如搜句,宜邀贺监论。
这是一首表达对故人离去之痛苦和怀念之情的诗歌。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反映内心的情绪。
"先生不折桂,谪去抱何冤"一句中,“折桂”通常是指古人登山采药或取桂以表彰功绩,但这里“不折桂”可能暗示诗中的“先生”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崇。"谪去"意味着被贬官离去,"抱何冤"则表现了对命运的不平和怀抱的冤屈。
"已葬离燕骨,难招入剑魂"这两句则转向故人已逝,埋骨异乡,心中之痛苦和思念之深重。"已葬"说明故人已经去世并被埋葬,而"离燕骨"强调了离别之痛和北方寒冷的环境。"难招入剑魂"则是说故人的精神无法召回,"剑"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边塞之地的险峻。
"旅坟低却草,稚子哭胜猿"中,“旅坟”即是在外的墓地,而“低却草”则描绘了时间流逝和荒凉之景。"稚子"指年幼的孩子,而"哭胜猿"则是说孩子的哭声如同山林中的猿啼,表现了无尽的哀伤。
最后两句"冥寞如搜句,宜邀贺监论"可能是在提醒读者要去理解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以及他们生前的作为。"冥寞"指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实,而"如搜句"则是说像寻找诗句一样去探求真相。"宜邀贺监论"则是在建议应该请教有识之士来评议和讨论。
整首诗通过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命运的不满,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尘土无因狎隐沦,青山一望每伤神。
可能前岭空乔木,应有怀才抱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