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求甚解,用事想当然。
渊明及东坡,言之苦不全。
陋哉一孔生,亦张两空拳。
问尔欲何为,坐地思谈天。
未辨白非白,安知玄又玄。
格物必博物,惭愧张茂先。
读书求甚解,用事想当然。
渊明及东坡,言之苦不全。
陋哉一孔生,亦张两空拳。
问尔欲何为,坐地思谈天。
未辨白非白,安知玄又玄。
格物必博物,惭愧张茂先。
这首清代郑献甫的《杂述(其三)》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对读书方法和思考态度的批评。首句“读书求甚解”强调深入理解的重要性,但接下来指出“用事想当然”是不妥的,意味着不应仅凭直觉处理典故或事实。诗人以陶渊明和苏东坡为例,暗示他们的言论深刻但并非尽善尽美,暗示学问需要全面而非片面。
接着,诗人批评“陋哉一孔生,亦张两空拳”,意指那些局限于狭隘知识的人,自以为是,缺乏广博视野。诗人质问:“问尔欲何为,坐地思谈天”,讽刺这种空谈高论而不脚踏实地的行为。他认为,要真正理解和分辨事物,必须“未辨白非白,安知玄又玄”,即在辨别黑白是非之前,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
最后,诗人提出“格物必博物”,认为探究事物必须广泛涉猎,才能有所收获,他以张茂先(张华)自谦,表达对博学多识的敬仰和对自己未能做到这一点的自省。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倡导了批判性思考和广泛学习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梦催残酒同醒,谁怜身世扁舟住。
衾孤絮薄,灯孤焰短,帘栊何处。
斜月当城,明霜在岸,暗潮生渚。
奈么弦泛怨,深屏送笑,都换了、凄鸥语。
况复烟江西路。画愁颦、秋山无数。
最难消受,芙蓉冷日,荻花疏雨。
暗视飞鸿,莫教啼向,那边楼去。
怕重来春尽,陌头杨柳,剩漫天絮。
匝地鞓红闹。买韶年、金樽玉管,露昏烟晓。
翠叶垂鬟红上靥,花也如人娟妙。
人还怨、花难常好。
明岁花开仍故色,看花人、无复年时少。
君不信,问啼鸟。谁家院落亭台倒。
有凄凉、颓垣斜日,破门荒草。
红烛两行钗十二,一例凤回鸾抱。
空赢得、莺悲燕悼。
但愿百年花对酒,算苍颜、未被东风恼。
君莫笑,杜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