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铜柱乱峰前,迢递乡书隔岁传。
醉卧桄榔明月底,不知人在夜郎天。
崔嵬铜柱乱峰前,迢递乡书隔岁传。
醉卧桄榔明月底,不知人在夜郎天。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家乡、身处异域的文人形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与感慨。
首句“崔嵬铜柱乱峰前”,以“崔嵬”形容铜柱的高大雄伟,置于“乱峰”之中,既展现了地理环境的险峻,也暗示了诗人所处之地的偏远。铜柱作为地标,象征着某种权威或力量,而其被置于群峰之间,又凸显出个体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次句“迢递乡书隔岁传”,“迢递”形容距离遥远,“乡书”指家书或思乡之情,“隔岁”则表明时间的久远,诗人与家乡的联系被时间的长河所阻隔,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苦。
第三句“醉卧桄榔明月底”,“桄榔”是一种热带植物,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此处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在明亮的月光下,诗人似乎借酒浇愁,醉卧于桄榔树下,这一场景既展现了诗人的放纵与逃避,也暗含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无力改变的感慨。
最后一句“不知人在夜郎天”,“夜郎天”可能是指诗人所在之地的偏远与神秘,也可能是一种比喻,暗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这句话以疑问的形式结束,既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不确定感,也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与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远离家乡、身处异域的文人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自我处境的反思。
南方霜露多,虽寒雪不作。
北归亦何喜,三年雪三落。
我田在城西,禾麦敢嫌薄。
今年陈宋灾,水旱更为虐。
闭籴斯不仁,逐熟自难却。
饥寒虽吾患,尚可省盐酪。
飞蝗昨过野,遗种遍陂泺。
春阳百日至,闹若蚕生箔。
得雪流土中,及泉尽鱼跃。
美哉丰年祥,不待炎火灼。
呼儿具樽酒,对妇同一酌。
误认屋瓦鸣,更愿闻雪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