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
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
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
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
这首诗以峄山之树为喻,描绘了其高远的品质与深远的影响。"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开篇即以巍峨的峄山之树起兴,将其比作精美的琵琶,形象地展示了树木的高大与工艺的精湛。"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进一步阐述了这棵树不仅在物理高度上超凡脱俗,其象征的意义也深远影响着中华大地,犹如琵琶的悠扬琴声,回荡在华夏的每一个角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物象,巧妙地融入了对品德、艺术乃至文化深远影响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资州城郭云山里,北岩正在云山底。
翠壁嵌空抱日明,飞阁横斜矗天起。
游人祇解爱城郭,不知山底幽人乐。
六月全无暑气生,三冬亦有林花落。
苍楠卧月影如轮,乳泉溅瀑波生鳞。
利名付与百忙者,早晚自由无事身。
红莲幕下青城客,五斗留人归未得。
衙回不用展山图,直到岩边看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