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与人言,祸福能自至。
水火虽活人,暂不得即死。
蹈之焚斯须,凭之溺容易。
水火与祸福,岂有先言耳。
天不与人言,祸福能自至。
水火虽活人,暂不得即死。
蹈之焚斯须,凭之溺容易。
水火与祸福,岂有先言耳。
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起始两句“天不与人言,祸福能自至。”表达了一种宿命论思想,似乎认为天意难以预测,但祸害与幸福却又如影随形,不可避免。这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宇宙运行规律的无知,也体现了他们在面对未知时的无奈与顺应。
接下来的“水火虽活人,暂不得即死。”则是对自然界中水火两者双刃作用的描绘。一方面,它们能够滋养生命;另一方面,又能带来毁灭。这不仅是对自然力的描述,也是在探讨生命与死亡的边缘。
“蹈之焚斯须,凭之溺容易。”这两句诗强调了水火的双重属性和人类在其面前的脆弱。“蹈”和“凭”分别代表了人对水火的依赖和利用,但这种依赖是危险的,因为一旦失控,“焚”和“溺”的灾难就会迅速到来。
最后两句“水火与祸福,岂有先言耳。”则是将前文所述的自然力对比于人世间的祸害与幸福,意味着这些事物都是无法预知的,它们的到来往往出乎意料。这也强化了整首诗中宿命论和不可预测性主题。
总体而言,这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对自然敬畏之情的诗作,通过水火这一对比鲜明的元素,探讨了生命、死亡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微小与无奈。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得郡书生荣,还家昔人重。
而况东西川,千骑许上冢。
里门下车入,父老自惊耸。
端如何武贤,不事长卿宠。
清时养材杰,杞梓方培拥。
未应遗合抱,取用及把拱。
如君尚出麾,顾我宜耕垄。
告归谢先手,求去悔不勇。
岂云慕廉退,实自知衰冗。
为君扫棠阴,画像或相踵。
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斲。
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
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
旧闻李衡奴,此策疑可学。
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
遗我三寸甘,照座光卓荦。
百栽倘可致,当及春冰渥。
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