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飒飒,惨惨凄凄,飞来何处秋声。
似雨还风,梧桐叶底寻声。
香老豆花篱角,怕吟蛩、絮出秋声。
蕉窗畔,漏疏灯一点,微逗书声。
惊起惺忪茶梦,是相如病渴,炉沸泉声。
片月长安,万家同捣衣声。
今夜板桥霜冷,唤行人、野店鸡声。
荒城外,听鸣笳、寒杂漏声。
萧萧飒飒,惨惨凄凄,飞来何处秋声。
似雨还风,梧桐叶底寻声。
香老豆花篱角,怕吟蛩、絮出秋声。
蕉窗畔,漏疏灯一点,微逗书声。
惊起惺忪茶梦,是相如病渴,炉沸泉声。
片月长安,万家同捣衣声。
今夜板桥霜冷,唤行人、野店鸡声。
荒城外,听鸣笳、寒杂漏声。
这首《声声慢·其二·秋声仿竹山》是清代词人赵我佩的作品,以秋声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夜的寂静与凄凉。词的开篇“萧萧飒飒,惨惨凄凄”运用叠词,形象地刻画了秋风落叶的悲凉景象,仿佛秋声从梧桐叶间飘然而至。接着,“香老豆花篱角,怕吟蛩、絮出秋声”写出了豆花已老,秋虫低吟,更添秋意,而漏声和微弱的灯光则烘托出读书人的孤寂。
下片转而描绘词人被秋声惊醒后的感受,用“相如病渴”暗喻自己心境,又借“炉沸泉声”渲染出病中情境。随后,“片月长安,万家同捣衣声”一句,通过想象长安城万家捣衣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思乡之情。结尾部分,词人将视线投向远方,通过“板桥霜冷”、“野店鸡声”和“鸣笳、寒杂漏声”,描绘出荒城之外的边塞景象,增添了词作的苍凉与辽阔感。
整体来看,赵我佩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声音元素,营造出浓厚的秋夜氛围,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感。
华阳馆前桑叶飞,荆轲台上送将归。
为言击筑悲歌者,当时酒人今是非。
太守褰帷蓟北来,燕山忽断楚天开。
郡中晓月雩娄出,雾里秋涛桐柏回。
黄金玺书发明光,东走颍州西豫章。
君家兄弟二千石,承恩不数尚书郎。
朱轓双出领专城,五马踟蹰五马行。
汉主乘春徵计吏,小冯何让大冯名。
寒空鹊岭秀,霁野湖水阔。
墟落散城隅,池亭入幽豁。
云阴出水鲜,石色含霜活。
白鸟下烟际,归鸿起天末。
返照款长林,群流乱相聒。
紫蟹壮可持,浊醪美堪掇。
秋高吹台兴,老剧文园渴。
佳节有独醒,吾生岂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