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挑灯杖》
《挑灯杖》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油灯方照夜,此物用能行。

焦首终无悔,横身为发明。

尽心常欲晓,委地始知轻。

若比飘飘梗,何邀世上名。

(0)
翻译
灯火才照亮夜晚,这东西凭借它能前行。
即使头颅烧焦也不后悔,为了追求真理横卧身躯。
全心全意总想明了,一旦放下才知自身轻盈。
若与随风漂浮的草梗相比,又何必追求世上的虚名。
注释
油灯:指代照明工具。
方:刚刚。
照:照亮。
夜:夜晚。
此物:指代前文的‘油灯’。
能:能够。
行:行走,引申为探索。
焦首:形容极度专注或付出巨大牺牲。
终:最终。
无悔:不后悔。
发明:发现或揭示真理。
尽心:全心全意。
晓:明白,理解。
委地:倒在地上,比喻放弃。
轻:轻盈,这里指心灵的解脱。
飘飘梗:随风飘动的草梗,象征自由无拘束。
何邀:何必追求。
世上名:世间的名声。
鉴赏

这首诗名为《挑灯杖》,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诗中以挑灯杖为题材,通过描绘其在夜晚照明的作用,展现出挑灯杖默默奉献的精神。首句“油灯方照夜”描绘了挑灯杖在黑暗中提供光明的情景,次句“此物用能行”强调了它的实用性。接下来,“焦首终无悔”表达了挑灯杖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决心,即使牺牲也无怨无悔。“横身为发明”进一步刻画了它无私奉献的形象,即使被折断,也能发挥出作用。

“尽心常欲晓”体现了挑灯杖始终如一地付出,希望带给人们黎明般的清醒。“委地始知轻”则暗示了它在完成使命后,即使落在地上也显得轻盈,不求回报。最后两句“若比飘飘梗,何邀世上名”,将挑灯杖与随波逐流的浮萍相比,表达出挑灯杖淡泊名利的态度,宁愿默默无闻,也不追求世间的虚名。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挑灯杖的无私奉献和淡泊精神,寓言式地传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山坡羊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

叩逋仙,访坡仙, 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0)

三月十五夜登迎华观

夜深来此倚阑干,千里楼台俯首看。

月到中天花影正,露零平地草光寒。

气清更觉山川近,意远从知宇宙宽。

长啸一声云外落,几家儿女梦初残。

(0)

吾乡陈万卿儒者能医见宜春赵守盛称其医药之妙著本草折衷可传

本草有折衷,儒医功用深。

何须九折臂,费尽一生心。

药物辨真伪,方书通古今。

有时能起虢,一剂直千金。

(0)

颂古五十五首·其十三

仙翁还旆武陵家,仙女欢迎步彩霞。

贪弄玉箫频劝酒,不知凋尽碧桃花。

(0)

徐孺子祠堂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0)

踏莎行·其一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0)
诗词分类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诗人
周巽 祝廷华 唐桂芳 吴琏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阳枋 陈淳 杨芳灿 赵鼎臣 李吕 杨起元 毕仲游 张嗣纲 释元肇 孙绪 洪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