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云罩寺寺生云,形色谁能与判分。
恰似拈花便微笑,说无说处不闻闻。
山云罩寺寺生云,形色谁能与判分。
恰似拈花便微笑,说无说处不闻闻。
这首诗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寺景象,充满了禅意和玄妙之感。诗人以“山云罩寺寺生云”开篇,生动地展现了云与寺相互交融的自然景观,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神秘的薄纱覆盖,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接下来,“形色谁能与判分”一句,表达了对这种景象难以言喻、超越常规审美的感慨。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美景是无法用言语或常规的判断标准来衡量的,它超越了视觉的界限,触及到了心灵深处的感知。
“恰似拈花便微笑,说无说处不闻闻”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借用佛家典故,将云罩寺的景象与佛祖释迦牟尼拈花示众、弟子迦叶微笑的禅宗故事相联系,暗示了一种超越语言、直指内心的领悟。诗人认为,在这云雾缭绕的山寺中,一切言语都显得多余,唯有内心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体验。这种“说无说处”,即是在无声中感受万物的真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云罩寺这一独特景观背后的精神内涵,引导读者在自然之美中寻找心灵的平静与启示。
我生六十四,四度闰中秋。
碧天千里如水,明月更如流。
照我洛滨诗伯,携手仙卿廛隐,阆苑与同游。
人醉玉相倚,不肯下琼楼。芗林老,章江上,几回头。
剩欲控鹤瀛海,聊下越王州。
直入白云深处,细酌仙人九酝,香雾尽侵裘。
共看一笑粲,以写我心忧。
身占河南第一功,力行笃信守家风。
渊源漫说斯文丧,深切今知此道东。
七日梦楹终有待,三年筑室恨无从。
嵩伊千古温淳气,收入稽山鉴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