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处丛林走一遭,敲砖打瓦不辞劳。
忽然踏著通天窍,始觉从前立处高。
是处丛林走一遭,敲砖打瓦不辞劳。
忽然踏著通天窍,始觉从前立处高。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释慧空在禅修过程中的深刻领悟与自我超越。首句“是处丛林走一遭”,描绘了诗人深入禅林,遍访僧侣,寻求佛法真谛的历程。次句“敲砖打瓦不辞劳”,则体现了诗人为了悟道而不畏艰辛,不避劳苦的精神。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执着追求,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不易。
第三句“忽然踏著通天窍”,是全诗的转折点,它以“忽然”二字强调了顿悟的瞬间性,仿佛在一瞬间,诗人仿佛穿越了层层迷雾,直接触及到了宇宙真理的入口。这里的“通天窍”象征着通往智慧与解脱的通道,表达了诗人通过不懈努力与深思熟虑,最终达到了心灵的觉醒与升华。
最后一句“始觉从前立处高”,则是对诗人顿悟后的感慨。诗人意识到,之前的自己虽然已经有所修行,但如今的领悟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与境界相比之前有了质的飞跃,仿佛站在了更高的位置上。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喜悦,也是对修行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成长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修行经历的描述,传达了佛教中关于悟道、自我超越以及心灵觉醒的主题,充满了哲理性和启发性,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豪士百忧无,生儿风骨殊。
入门看宝剑,照室动明珠。
尽日提携意,华筵宾客娱。
千年龙有种,一曲凤将雏。
学步犹防蹶,看人岂解呼。
暂时栖玉树,他日取长途。
垂老江湖上,生涯药饵扶。
一持还一笑,真足慰驰驱。
门枕清溪,容膝处、数廛茅屋。
窗阁外,晚云如拭,晓山如沐。
几两平生风雨屐,一庭寒玉潇湘竹。
尽徜徉、坐啸与行吟,无拘束。芦笋嫩,烹来熟。
渔唱断,菱歌续。趁一杯残酒,倒骑黄犊。
稚子欢呼争钓饵,老妻屋角飏新谷。
算人间,几个得如君,鸥盟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