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舟过南山用琴韵·其二》
《送舟过南山用琴韵·其二》全文
宋 / 李弥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雪涛一苇意雄誇,惯与滩头雁聚沙。

年后腊前梅唤客,山南水北竹为家。

蓬蒿影里开三径,笳鼓声中听两衙。

去住了无忻厌赏,暮年心迹晚林鸦。

(0)
注释
雪涛:形容浪花翻滚像雪一样。
惯与滩头雁聚沙:习惯与在沙滩上栖息的大雁相伴。
年后腊前:指农历新年的前后。
笳鼓声中:古代军乐,此处可能象征官府的活动。
暮年心迹:晚年的心境和生活轨迹。
晚林鸦:傍晚时分的林中乌鸦,常用来象征孤独或寂寥。
翻译
雪涛中的芦苇显得豪迈夸耀,常常与滩头的大雁聚集在沙滩上。
过了新年临近腊月梅花热情地邀请客人,山南山北竹子才是它们的家园。
在蓬蒿的阴影下开辟三条小径,伴随着笳鼓声中听到衙门的呼唤。
离去或留下都不感到厌倦欣赏,晚年的心境就像傍晚林中的乌鸦。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送舟过南山用琴韵(其二)》。从艺术风格上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厚情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一种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情怀。

首句“雪涛一苇意雄誇”中,“雪涛”指的是波涛飞扬的雪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界时的激昂情怀。“惯与滩头雁聚沙”则描绘了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诗人习惯于与滩头的大雁相聚,显示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

“年后腊前梅唤客”一句通过梅花唤醒行人的情境,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转和季节更迭的感悟。“山南水北竹为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一种归属感和生活状态,竹子成为了他的栖身之所。

“蓬蒿影里开三径”一句中,“蓬蒿”指的是丛生的野草或小树,"三径"则是指在林间的小路。这两者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自然环境。紧接着的“笳鼓声中听两衙”则通过耳边传来的笳鼓声音,增添了一种节庆或军旅生活的氛围。

尾联“去住了无忻厌赏,暮年心迹晚林鸦”表达的是诗人对于流转变化的世界观和对生命最后阶段的一种平静态度。"去住"即是指来去自如,不再有过多的执念和贪恋。“暮年心迹晚林鸦”则透露出诗人在晚年的宁静心境,似乎已与世俗隔绝,只留下对自然界深刻的印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时间流转和生命态度的感悟,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自在悠然的情怀。

作者介绍
李弥逊

李弥逊
朝代:宋   号:筠西翁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085~1153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猜你喜欢

送彭状元弟纯正还安成

阿兄喜中龙头选,难弟能谐雁序情。

天上客床方对雨,沙边官棹已开晴。

黄花篱落家千里,红叶关河路几程。

归去宁亲知有暇,书斋良夜赋秋声。

(0)

和陶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溟海饶物怪,未能悟斯旨。

无乃与中土,所禀异生死。

钦䲹杀祖江,恶迹不可履。

鵔鹗与窫窳,不善亦何恃。

(0)

和陶诗.杂诗十二首·其七

岁华忽云徂,暮景桑榆迫。

农家望西成,禾黍盈阡陌。

即此遗子孙,亦何愧清白。

心与天壤宽,斗室未为窄。

邻翁来共饮,不知主与客。

坐待明月升,来照吟翁宅。

(0)

沙河驿途中

烟景苍茫望处迷,无端诗思谩成题。

荒城夜犬墙头吠,野店晨鸡树上啼。

驿吏鸣铃来远堠,行人驰马渡深溪。

路傍时听农夫语,陇亩收成稼穑齐。

(0)

送人之陕西

送子西游日,独伤南浦春。

如何关外客,去作陇头人。

异地还思旧,他乡莫厌贫。

悬知从此隔,相见梦中频。

(0)

一半儿·其一

长河新涨漫平沙。古冢断碑横旷野。

日晚牧童争望家。笑喧哗。一半儿骑牛,一半儿马。

(0)
诗词分类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诗人
林嗣环 王穉登 刘元卿 憨山德清 沈自晋 王琼 朱栴 罗贯中 施耐庵 元顺帝 元文宗 杨景贤 商衟 高茂卿 岳伯川 邾仲谊 庾吉甫 脱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