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庭前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王母庭前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这首诗《榴花》由宋代诗人石延年所作,以“榴花”为题,描绘了石榴花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
首句“王母庭前亲见栽”,借用了神话传说中的王母形象,将石榴花置于仙境之中,暗示其非凡的美丽与珍贵。王母亲自在她的庭院中栽种,强调了石榴花的与众不同和高雅气质。
次句“张骞偷得下天来”,运用了历史典故,张骞是汉代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官,这里通过“偷得下天来”的夸张手法,表达了石榴花从天界降临人间的神奇与不凡,进一步强化了其超凡脱俗的形象。
第三句“谁家巧妇残针线”,引入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巧妇”这一形象,展现了石榴花的鲜艳与生命力。即使是最巧的女工也无法用残破的针线缝制出这样的色彩,突出了石榴花的自然之美和难以复制的特质。
最后一句“一撮生红熨不开”,直接描绘了石榴花的颜色之深,如同新生的红色火焰,无法被熨烫或改变。这不仅赞美了石榴花的鲜艳,也暗示了其生命力的旺盛与不可抗拒的魅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榴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美,也蕴含了对生命力量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曾宫凭风回,两岸闻钟声。
百里见秋毫,搆云有高营。
化城若化出,仰攀日月行。
俛视大江奔,众山遥相迎。
大江蟠㠌根,旋流自成浪。
却略罗翠屏,秀色各异状。
楞伽海中山,迥出霄汉上。
中有不死庭,天龙尽回向。
惜哉不得往,侧坐渺难望。
拥掩难恕宥,意欲铲叠嶂。
登临独无语,一望一怊怅。
忽忆少年时,孤屿坐题诗。
空怀焉能果,唯有故人知。
彭泽陶潜归去来,素风千岁出尘埃。
明时俊老心无累,故里高门子有才。
更作园林负城郭,常留花月映池台。
却寻五柳先生传,柴水区区但可哀。
山亭新破一方苔,白帝留花满四隈。
野艳轻明非傅粉,秋光清浅不凭材。
乡穷自作幽人伴,岁晚谁为静女媒。
可笑远公池上客,却因松菊赋归来。
人情每期费,之子适予心。
老饯城东陌,悲分岁暮襟。
少留班露草,遂往隔云林。
未觉青丘远,因风嗣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