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过铅山鹅湖登妙峰寺》
《过铅山鹅湖登妙峰寺》全文
宋 / 李弥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松盖筠幢护石门,净居尘境此间分。

不须更觅南行路,已向高峰见德云。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guòqiānshānédēngmiàofēng
sòng / xùn

sōnggàiyúnzhuàngshíménjìngchénjiānjiānfēn

gèngnánxíngxiànggāofēngjiànyún

翻译
翠绿的松树和竹林守护着石门,
在这洁净的居所中,尘世与禅境分明划分。
注释
松盖:茂盛的松树冠。
筠幢:竹丛。
护:保护。
石门:石头大门。
净居:清净的住所。
尘境:世俗世界。
此间:这里。
分:划分。
不须:不必。
更觅:再寻找。
南行路:南方的道路(可能指修行之路)。
已向:已经向着。
高峰:高耸的山峰。
见:看见。
德云:道德如云(比喻高尚的品德像云彩一样高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松盖筠幢护石门",通过松树覆盖、竹林环绕和石头搭建的小屋,营造出一种隐逸的居所,这里的“净居”二字,强调了这处环境的清洁与安宁,与尘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尘境此间分"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不须更觅南行路"一句,意味着诗人已经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无需再继续寻觅其他的路径。这句话传递出一种心满意足、达观的态度。紧接着的"已向高峰见德云",则是对精神追求的一种象征,"高峰"代表着高尚与远大,而"德云"则暗示了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一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俗、追求高远精神境界的情操。

作者介绍
李弥逊

李弥逊
朝代:宋   号:筠西翁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085~1153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猜你喜欢

峡中

路狭才容飞鸟过,山将生合柰山何。

不知天外山长短,何事窥来一管多。

(0)

过飞仙岭·其一

入蜀牵吟景象浓,云山万叠与千重。

痴岩顽壑无奇观,不似飞仙数朵峰。

(0)

嘉祐寺留别丕上人

两年无惠及编氓,蜀道天难六月行。

深羡高僧捐世累,竹风湖处听泉声。

(0)

许紫冲求真容赞·其一

虎已伏,龙已降,猕猴不复窥六窗。

万籁无声秋夜静,一轮明月照西江。

(0)

姚魏堂

青帝收成功,乃王木芙蓉。

姚魏久燮理,功成盍受封。

向已魁梅花,此当相芍药。

桃李寂不言,蜂蝶寒无托。

(0)

思微堂

思微堂里自冲虚,高士闲居兴味殊。

月冷花开数朵静,风清鸟过一声孤。

谁知心上工夫妙,欲觅人间俗累无。

九转内丹成也未,快骑白鹤去天衢。

(0)
诗词分类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诗人
史浩 姚鼐 罗洪先 贺铸 周必大 李商隐 苏颂 元稹 耶律楚材 黄裳 韩雍 王迈 齐己 宋庠 张雨 陈普 胡宿 李之仪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