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红釭滟玉膏,鸳绡皱处偏凝。
春夜照梳头,莲筹杳、凄清牙蒜犀钉。
便教煎尽银荷,奈芳心耿耿。
敲翠竹、悄唤绿翘檐前,兰灯将暝。唤遍无人应。
且独自、纤手靠妆台,挑凤胫。宛转处,重思省。
当时风细人静。曾偎璧带流苏,剔银釭潜等。
红裯冷,空对并蒂灯花,怎生相称。
一盏红釭滟玉膏,鸳绡皱处偏凝。
春夜照梳头,莲筹杳、凄清牙蒜犀钉。
便教煎尽银荷,奈芳心耿耿。
敲翠竹、悄唤绿翘檐前,兰灯将暝。唤遍无人应。
且独自、纤手靠妆台,挑凤胫。宛转处,重思省。
当时风细人静。曾偎璧带流苏,剔银釭潜等。
红裯冷,空对并蒂灯花,怎生相称。
这首《金盏子·咏灯》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灯在春夜中的情态与情感。词中通过“一盏红釭滟玉膏”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一盏红灯如美酒般光泽诱人,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鸳绡皱处偏凝”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灯罩比作鸳鸯的丝绸,皱褶处凝聚着月光或烛光的余晖,暗示了灯的精致与美丽。接下来,“春夜照梳头,莲筹杳、凄清牙蒜犀钉”,通过描写女子在春夜中梳理头发的情景,借以表达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便教煎尽银荷,奈芳心耿耿”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仿佛在说即使灯油燃尽,灯芯依旧坚定地燃烧,象征着内心深处的执着与坚持。紧接着,“敲翠竹、悄唤绿翘檐前,兰灯将暝”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以及对远方的呼唤,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寻。
最后,“唤遍无人应。且独自、纤手靠妆台,挑凤胫。宛转处,重思省。当时风细人静。曾偎璧带流苏,剔银釭潜等”几句,表达了主人公在深夜独自面对孤灯时的思绪与回忆,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整个词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灯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蕴含了深沉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曾向荆州一笑同,淋漓江汉酒千钟。
夹城云盖迎珠履,满眼霜花照玉容。
万里壮游前日事,十年此会几时重。
忆君席上多新作,醉笔如飞纸不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