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鸣籁四畴摇,一望翻澜众渴消。
道上逢人堪假盖,水边何事更悬瓢。
农家翠竹编初就,佛国青山步不遥。
借问行行车马客,依稀还叱旧溪桥。
半天鸣籁四畴摇,一望翻澜众渴消。
道上逢人堪假盖,水边何事更悬瓢。
农家翠竹编初就,佛国青山步不遥。
借问行行车马客,依稀还叱旧溪桥。
这首《潜山道中遇雨》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山间小路时,偶遇细雨的情景。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及诗人对旅途中的细微观察和感悟。
首句“半天鸣籁四畴摇”描绘了雨前的景象,空中似乎传来阵阵风声,四周的大地在雨前微微颤动,营造出一种即将下雨的氛围。接着,“一望翻澜众渴消”则转而描述了雨水带来的清新与滋润,仿佛一切干渴都被雨水洗净,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道上逢人堪假盖,水边何事更悬瓢”两句,通过诗人与路人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旅途中的温暖与便利。即使是在雨中,人们也能相互帮助,共同应对自然的变化。同时,水边悬挂瓢的细节,既体现了生活的智慧,也增添了一抹生活化的趣味。
“农家翠竹编初就,佛国青山步不遥”则将视线转向了乡村与宗教场所,翠绿的竹林与青葱的山峦相映成趣,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心灵的宁静与超脱。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精神追求的一种寄托。
最后,“借问行行车马客,依稀还叱旧溪桥”以问句的形式收尾,引人思考。诗人询问过往的车马行人是否还记得这条溪桥,既是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对当下旅程的感慨。这句话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思考,以及对记忆与变迁之间微妙关系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活、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
样子骷髅,偏能贩骨,业缘去去来来。
骋驰伶俐,不肯暂心灰。
转换无休无歇,腾今古、更易形骸。
空贪寿,饶经万劫,终久打轮回。
遇师亲指教,创修一点,免落千崖。
屏七情六欲,保护三台。
玉虎金龙并凑,青莲内、捧出婴孩。
无生灭,大罗天上,仙位得安排。
超然悟道,怡然舍俗。宁肯泥拖水漉。
决烈回头趖了,恩山爱狱。
堪为风邻月伴,与云朋霞友相逐。
无系栏,在人间,先占半仙之福。
那更真修真炼,得逍遥自在,澄心遣欲。
渐觉溪田芝草,异香馥郁。
虎龙绕蟠何处,在丹炉、变成金玉。
神光灿,赴前程,蓬莱宝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