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名渠古到今,当时疏导用功深。
源高直接黄河泻,流去遥归碧海浔。
护冢尚存芳草乱,隋舟安在绿杨阴。
年年漕运无穷已,谁谓东南力不任。
通济名渠古到今,当时疏导用功深。
源高直接黄河泻,流去遥归碧海浔。
护冢尚存芳草乱,隋舟安在绿杨阴。
年年漕运无穷已,谁谓东南力不任。
这首《汴河》由宋代诗人韦骧所作,通过对通济名渠——汴河的历史与现状的描绘,展现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首联“通济名渠古到今,当时疏导用功深”,开篇即点明了汴河作为古代重要水道的历史地位,强调了其自古以来的重要性和当时人们为了其畅通无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里的“用功深”不仅指工程上的艰辛,也暗含了对先人智慧与勤劳的赞美。
颔联“源高直接黄河泻,流去遥归碧海浔”,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汴河源头直连黄河,水流远至大海的壮丽景象。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寓意着这条人工运河在连接南北、沟通水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颈联“护冢尚存芳草乱,隋舟安在绿杨阴”,转而描写汴河沿岸的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护冢的存在虽已荒草丛生,但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痕迹;隋朝的船只虽已不在,但绿杨树下的阴凉却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一联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尾联“年年漕运无穷已,谁谓东南力不任”,总结了汴河作为漕运通道的重要性,指出其年复一年地承载着南粮北运的任务,证明了它在促进经济交流、维护国家稳定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同时,这一联也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面对如此重要的任务,为何有人会质疑其能力?这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功绩与现实评价之间关系的思考。
整体而言,《汴河》一诗通过对汴河的历史回顾与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作为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自然美景以及人类智慧的深刻反思。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
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绿心已忘。
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
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
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吴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