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幽深竹树寒,崇台百尺倚晴峦。
坐将云物杯中变,行迫星辰掌上看。
丘壑几人能济胜,风尘此日共弹冠。
亦知灵翮游千仞,应有文章动綵翰。
一径幽深竹树寒,崇台百尺倚晴峦。
坐将云物杯中变,行迫星辰掌上看。
丘壑几人能济胜,风尘此日共弹冠。
亦知灵翮游千仞,应有文章动綵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壮丽的自然景象与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首句“一径幽深竹树寒”以简练之笔勾勒出一条深邃且被竹树环绕的小径,透露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接着,“崇台百尺倚晴峦”则通过高耸的台阁与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雄伟壮观的景象。
“坐将云物杯中变,行迫星辰掌上看”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想象,将饮酒时的云雾缭绕与观星时的星辰璀璨,融入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体现了其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
“丘壑几人能济胜,风尘此日共弹冠”表达了对能够领略自然美景、追求精神超越的人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纷扰、人心浮躁的感慨。最后一句“亦知灵翮游千仞,应有文章动綵翰”,则以凤凰的形象象征着才华横溢的文人,表达了他们虽身处尘世,但心怀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品格的坚守。
松径上登攀,深行烟霭间。
合流厨下水,对耸殿前山。
润壁鸟音迥,泉源僧步闲。
更怜飞一锡,天外与云还。
千峰隔湘水,迢遰挂帆归。
扫月眠苍壁,和云著褐衣。
洞虚悬溜滴,径狭长松围。
只恐相寻日,人间旧识稀。
圣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
每劳苍生念,不以黄屋尊。
兴化俟群辟,择贤守列藩。
得人此为盛,咨岳今复存。
降鉴引君道,殷勤启政门。
容光无不照,有象必为言。
成宪知所奉,致理归其根。
肃肃禀玄猷,煌煌戒朱轩。
岂徒任遇重,兼尔宴锡繁。
载闻励臣节,持答明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