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
每劳苍生念,不以黄屋尊。
兴化俟群辟,择贤守列藩。
得人此为盛,咨岳今复存。
降鉴引君道,殷勤启政门。
容光无不照,有象必为言。
成宪知所奉,致理归其根。
肃肃禀玄猷,煌煌戒朱轩。
岂徒任遇重,兼尔宴锡繁。
载闻励臣节,持答明主恩。
圣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
每劳苍生念,不以黄屋尊。
兴化俟群辟,择贤守列藩。
得人此为盛,咨岳今复存。
降鉴引君道,殷勤启政门。
容光无不照,有象必为言。
成宪知所奉,致理归其根。
肃肃禀玄猷,煌煌戒朱轩。
岂徒任遇重,兼尔宴锡繁。
载闻励臣节,持答明主恩。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九龄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君主合乎天德、大度容众的品质给予高度赞扬,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愿望和期待。
首句“圣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表达了对君主道德高尚、恩泽广被的颂扬。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君主,“合天德”意味着君主能够与天道相合,体现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魅力。
其次,“每劳苍生念,不以黄屋尊”则表明了君主对民众的关怀和不骄不躁的态度。“黄屋”在这里象征着皇权,但君主并没有因为地位尊贵而疏远百姓,这种谦逊和关爱之心是作者所赞美的。
“兴化俟群辟,择贤守列藩”则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政治景象。在这个理想中,君主通过选择賢能的人才来辅佐自己,并在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治理,展现了一个井然有序的国家图景。
“得人此为盛,咨岳今复存”则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在这里,“得人”意味着获得贤能的人才,而这种状况被视作国之大幸。“咨岳”则可能是指君主咨询賢达之士,以求得真知灼见。
“降鉴引君道,殷勤启政门”进一步强调了君主通过智慧和宽仁来引导民众的道路,并且在政治上表现出极高的热忱。
“容光无不照,有象必为言”则是对君主光明德行的赞美,意味着君主的恩泽如同阳光一样普照四方,而其德行也像天象一样显而易见,是不可言说的伟大。
“成宪知所奉,致理归其根”表达了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备和治国理念的深刻。这里,“成宪”意味着法律制度的健全,而“致理归其根”则强调了追求事物本源、本质的治理理念。
“肃肃禀玄猷,煌煌戒朱轩”则描绘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宫廷场景,“肃肃”形容的是一种恭敬谨慎的态度,而“煌煌”则是对皇权威仪的赞美。
“岂徒任遇重,兼尔宴锡繁”则表明了君主不仅重视人才,还要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中考核众臣,这里的“岂徒”意味着绝非仅仅,而“宴锡繁”则形容一种安详、平静而又丰富多彩的情景。
最后,“载闻励臣节,持答明主恩”表达了君臣之间的信任与感激之情。这里,“载闻”意味着广泛传颂,而“励臣节”则是对臣子忠诚品质的赞扬;“持答明主恩”则强调了臣子对于君主恩泽的回报和感戴。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君主德行、政绩以及与臣子的关系的高度评价,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景象。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美好愿望,也是当时社会普遍向往的一个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