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幽庵更小,嘉遁称名尊。
展榻殊无地,看山别有门。
潮来供菜圃,云过隔城村。
了毕如来藏,任他风动幡。
院幽庵更小,嘉遁称名尊。
展榻殊无地,看山别有门。
潮来供菜圃,云过隔城村。
了毕如来藏,任他风动幡。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僧庐的幽静与和谐之美。开篇“院幽庵更小,嘉遁称名尊”表明寺院内部环境既幽深又宁静,而其中的庵宇更显得小巧精致,显示了主人对这片净地的珍视与尊崇。
接着,“展榻殊无地,看山别有门”则透露出诗人在此处休憩时,对周遭环境的细腻观察。这里的“展榻”指的是摆放床榻,意味着休息之所,而“殊无地”则是说没有特定的地方,这里可以理解为随意就可找到一片宁静的空间来憩息。而“看山别有门”则表达了诗人在观赏山色时,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美好,像是发现了一扇通往灵魂深处的新门。
下句“潮来供菜圃,云过隔城村”描绘的是寺院周围与自然和谐相生的景象。这里的“潮来供菜圃”可能指的是寺院附近有一个由潮水滋润的菜园,而“云过隔城村”则是说云彩飘逸,偶尔掠过远处的城堡与村落,使得这些人间的建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末了,“了毕如来藏,任他风动幡”则呈现出一种禅意。这里的“了毕如来藏”可能指的是对佛法的彻底理解和内化,而“任他风动幡”则是说即使是微风吹拂,也能让旗幡轻轻摇曳,这里的“幡”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信仰或标志。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自然万物的顺应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远离尘嚣、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宁静生活状态,以及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北渚澄兰,南山凝翠,望中浑似仙乡。
万家烟霭,朱户锁垂杨。
好是飞泉漱玉,回环遍、小曲深坊。
西风里,芙蕖带雨,飘散满城香。微凉。
湖上好,桥虹倒影,月练飞光。
命玳簪促席,云鬓分行。
谁似风流太守,端解道、春草池塘。
须留恋,神京纵好,此地也难忘。
生民本羁旅,何以娱今朝。
风雨崤渑道,离别秋冬交。
忽复有好怀,故人道旁招。
如狂语错乱,疑梦情飘飘。
君须何尽白,我志则全消。
忧患君恐可,图书兴尚豪。
玷圭宜委土,良骥乃系匏。
但愿不再辱,敢慕无久劳。
马蹄分异县,朔吹结同袍。
三年以为期,嵩少理居巢。
渡江慎且无,登楼戒亦莫。
有如鹤乘轩,便类燕巢幕。
此君如宝玉,百火不一烁。
又复如衢樽,醉不谢所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