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山,胸次尘土积。
老来志益壮,清游等畴昔。
钟山草堂古,每恨身微翮。
况是佳丽地,牛马风不隔。
遑遑问征路,冉冉供吏役。
渊明田可秫,肯为五斗易。
石桥跨淮水,岐路由此析。
俗驾何时回,为尔谢松菊。
一日不见山,胸次尘土积。
老来志益壮,清游等畴昔。
钟山草堂古,每恨身微翮。
况是佳丽地,牛马风不隔。
遑遑问征路,冉冉供吏役。
渊明田可秫,肯为五斗易。
石桥跨淮水,岐路由此析。
俗驾何时回,为尔谢松菊。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的作品,题目为《乙巳岁三月为溧阳校官上府经乌刃桥和陶渊明韵》。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一日不见山,胸次尘土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没有看到心仪的山川,而内心却积累了许多世俗的烦恼。这里的“山”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的理想或精神寄托。
"老来志益壮,清游等畴昔":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的志气反而更加坚定,他希望能够像过去一样自由自在地享受自然之美。
"钟山草堂古,每恨身微翮":这两句提到的是陶渊明的钟山草堂,这里“每恨”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身体力量不足以实现理想境界的遗憾。微翮(小翼)是比喻自己能力有限,无法飞翔。
"况是佳丽地,牛马风不隔":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即使有牲畜经过,也不会破坏这份宁静和美好。
接下来的几句“遑遑问征路,冉冉供吏役。渊明田可秫,肯为五斗易”是对出行途中询问道路、承担官职任务的描写,以及对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石桥跨淮水,岐路由此析":诗人描述了自然景观,通过具体的地理标志性建筑,如石桥跨越淮河,强调了自己所在之地的美丽。
最后两句“俗驾何时回, 为尔谢松菊”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渴望,以及感激那些能够理解和支持他理想的人。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体会。
冀北登车日,淮阳卧阁年。
襜帷非不撤,舞袖竟难旋。
一顾堪千里,群疑托二天。
门生高自出,属吏拙相怜。
紫气临关动,文星傍斗悬。
樵渔归计稳,犬马受知偏。
物色中原起,封章上国传。
江湖馀壮观,风俗美多贤。
下榻时名尽,分庭客礼全。
隋珠如片月,长在报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