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感慨。首句“仙佛茫茫两未成”,暗示了他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法达成,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迷茫。次句“只知独夜不平鸣”揭示了诗人在孤独夜晚的内心挣扎,表达对不公待遇的愤慨。
第三句“风蓬飘尽悲歌气”,以风中的蓬草自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他悲凉的情绪。第四句“泥絮沾来薄幸名”,则借泥絮沾身比喻自己遭受的不幸和背负的恶名,流露出一种被误解和轻视的苦涩。
接下来两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上普遍对他这类知识分子的冷漠和鄙视的不满,他认为自己的才华被忽视,生活无用武之地。
最后两句“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诗人劝慰自己不要因为诗歌而忧虑过多,命运如春鸟秋虫般自有其自然之声,暗示他要保持自我,不为外界所困,继续以诗抒发内心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无奈,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坚守。
紫云点枫叶。岩树小、婆娑岁寒节。占高洁。
纤苞煖、酿出梅魂兰魄。照浓碧。
茗碗添春花气重,芸窗晓、濛濛浮霁月。
小眠鼻观先通,庐山梦旧清绝。萧閒平生淡泊。
独芳温一念,犹未衰歇。种种陈迹。
而今老、但觅茶烟禅榻。寄閒寂。
风外天花无梦也,鸳鸯债、从渠千万劫。
夜寒回施幽香与愁客。
忆昨秋风,送书画船,过杨柳洲。
把锦囊倾倒,灯花共喜,棹歌归去,诗草仍留。
坐榻高悬,家童偶语,此客寻常颇见不。
襟怀好,比子猷寻戴,别样风流。别来一日似三秋。
且喜花时可胜游。
要寻山问水,春申故国,赋诗酾酒,季子高丘。
醉帽簪花,吟茵藉草,莫笑疏狂老未休。
回来也,有堂前旧燕,江上盟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