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
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
采菱郎是采桑人,又与家中助生理。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
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
采菱郎是采桑人,又与家中助生理。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这首明代诗人杜琼的《采菱图》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秋日采菱的生动画面。首句“苕溪秋高水初落”点出季节和环境,秋高气爽,溪水初落,为菱角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接着,“菱花已老菱生角”形象地写出菱角成熟的状态。
“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描绘了穿着鲜艳的女子们乘着小舟穿梭在湖面,采菱的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她们的忙碌和勤劳通过“小艇如梭”得以体现。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进一步刻画了采菱女子的辛苦,尽管手指冻得像冰,但她们仍坚持劳作,表现出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家庭的责任。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表达了她们对丰收的渴望,虽然辛苦,但仍希望采到足够的菱角以维持生计。接下来,诗人赞美了湖州地区男女分工明确,共同参与劳动的传统美德。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景色,湖面如镜,映照着青山和天边的晚霞,增添了画面的诗意。
最后,“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以歌声作结,与耶溪的采莲歌谣相比,湖州的采菱歌谣更显朴实无华,却同样充满乡土风情。
整体来看,《采菱图》通过对采菱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淳朴民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