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采菱图》
《采菱图》全文
明 / 杜琼   形式: 古风

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

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

采菱郎是采桑人,又与家中助生理。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

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cǎilíng
míng / qióng

tiáoqiūgāoshuǐchūluòlínghuālǎolíngshēngjiǎo

hóngqún绿shuíjiārénxiǎotǐngsuōtíng

sānsānliǎngliǎnggòngcǎilíngxiānxiānshízhǐhánbīng

zhǐhánbìngsǔnzhīkǒngguījiādòushēng

zhōurénjiāfēngměinánjiěgēngtián

cǎilínglángshìcǎisāngrényòujiāzhōngzhùshēng

luòqīngshānliǎnyānshíjìngzhōngtiān

qīngxúnguīchàngcǎilián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杜琼的《采菱图》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秋日采菱的生动画面。首句“苕溪秋高水初落”点出季节和环境,秋高气爽,溪水初落,为菱角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接着,“菱花已老菱生角”形象地写出菱角成熟的状态。

“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描绘了穿着鲜艳的女子们乘着小舟穿梭在湖面,采菱的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她们的忙碌和勤劳通过“小艇如梭”得以体现。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进一步刻画了采菱女子的辛苦,尽管手指冻得像冰,但她们仍坚持劳作,表现出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家庭的责任。

“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表达了她们对丰收的渴望,虽然辛苦,但仍希望采到足够的菱角以维持生计。接下来,诗人赞美了湖州地区男女分工明确,共同参与劳动的传统美德。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景色,湖面如镜,映照着青山和天边的晚霞,增添了画面的诗意。

最后,“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以歌声作结,与耶溪的采莲歌谣相比,湖州的采菱歌谣更显朴实无华,却同样充满乡土风情。

整体来看,《采菱图》通过对采菱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淳朴民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作者介绍
杜琼

杜琼
朝代:明   字:用嘉   号:东原耕者   籍贯:鹿冠道   生辰:1396~1474年

杜琼(1396~1474年),字用嘉,号东原耕者、鹿冠道人,人称东原先生,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经博学,旁及翰墨书画皆精。山水宗董源,层峦秀拔,亦工人物。好为诗,其诗于评画尤深。著《东原集》、《耕馀杂录》。洪武二十九生,知府况钟两度推荐,均固辞不出。成化十年卒,年七十九,谥号“渊孝”。 
猜你喜欢

耕图二十三首·其二十一砻

地结霜痕白,檐虚夜气青。

声殷砻早谷,风动闭寒扃。

玉色鲜堪比,珠光泻不停。

蒸炊谋室妇,农祖荐朝馨。

(0)

耕图二十三首·其四耖

南亩耕初罢,西畴耖复亲。

四蹄听活活,十顷望畇畇。

蝶舞黄萱晚,莺归绿树新。

春光长不负,只有力田人。

(0)

皇父勘河省不获奉侍瞻恋惭悚交迫于怀敬成一律

河槽筹国计,疏导恤民生。

俯允廷臣请,亲劳圣主行。

未能随法驾,何以效愚情。

定省无由达,中宵愧悚并。

(0)

悼亡百绝句·其九十一

长安西棹即盐官,偕往偕来行不难。

讵料入宫真莫见,无非梦裹说团栾。

(0)

悼亡百绝句·其二十五

客来斗酒不须谋,剪韭治蔬尽适喉。

雅喜金鳞烹宋嫂,家家艳说是鱼球。

(0)

悼亡百绝句·其二十二

累病东城薄暖天,多卿汤药上楼煎。

背人含泪申祈祷,几见愁容到我前。

(0)
诗词分类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诗人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王磐 黄体芳 张红桥 崔曙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