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妃埋玉处,山压洞庭波。
野外苍梧远,祠边斑竹多。
佳期愆北渚,离恨满云和。
灵降先风雨,来听众嫭歌。
二妃埋玉处,山压洞庭波。
野外苍梧远,祠边斑竹多。
佳期愆北渚,离恨满云和。
灵降先风雨,来听众嫭歌。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黄陵怅望》。诗中描绘了对古代传说中二妃(即娥皇、女英)的追思与感慨,以及对她们命运的同情。
首联“二妃埋玉处,山压洞庭波”,以“二妃”象征着古代传说中的娥皇、女英,她们因丈夫舜帝去世而悲痛欲绝,投水自尽,其魂魄化为湘妃竹。此处以“山压洞庭波”形象地描绘出她们悲剧性的结局,山峦沉重,仿佛压住了洞庭湖的波涛,暗喻着她们命运的沉痛与哀伤。
颔联“野外苍梧远,祠边斑竹多”,进一步渲染了二妃故事的背景。苍梧,即苍梧山,相传是舜帝南巡时停留的地方,也是二妃寻找舜帝的起点。祠边的斑竹,则是二妃泪水的象征,斑斑点点的竹子上,蕴含着她们无尽的思念与哀愁。
颈联“佳期愆北渚,离恨满云和”,表达了对二妃未能与丈夫团聚的遗憾。北渚,可能是指舜帝所在的北方之地,佳期愆,意为美好的相聚时刻未能实现。离恨满云和,云和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乐器,此处用以形容二妃心中的离别之恨弥漫在天地之间。
尾联“灵降先风雨,来众嫭歌”,则寄托了对二妃灵魂降临的期待,以及她们通过歌声表达哀思的愿望。灵降先风雨,暗示着二妃的灵魂在风雨之前降临人间,众嫭歌则是众多女子的哀歌,共同表达对二妃的怀念与哀悼。
整首诗通过对二妃故事的追忆,表达了对古代女性命运的同情与感慨,以及对爱情悲剧的深刻思考。
苦寒不成眠,哀哉何时旦。
拥衣听鸡鸣,有类巢木鹳。
窗明若彷佛,自起寻宿炭。
残炉星销尽,束缊分邻爨。
频年惯羁旅,未省今日叹。
为生乃至是,可复一笑粲。
阴风忽悲吼,出户雪欲乱。
所恨梅未开,不得争璀璨。
知名必曹刘,乃可暗中索。
无闻若我遭,过眼谁复忆。
如何十年后,姓名犹见识。
当时所陈诗,亦复能道说。
岂我能致然,先生自为德。
维时岁云莫,归路千山隔。
见公不三四,身已限南北。
迨兹去无由,乃悔来卒迫。
况今落蛮夷,公且天咫尺。
犹拟信州船,看竹茶山宅。
霜风入枯苇,客枕那能安。
起寻短灯檠,捐书复慵看。
缅思平生游,平陆多奔湍。
怀哉岂无人,荆吴路漫漫。
大孙行秘书,今古靡不观。
天文号隐奥,坐使十载殚。
溢而为文章,卷舒见波澜。
丞哉亦奇士,老不卑小官。
诗成太白豪,笑杀东野寒。
酒酣或看剑,肯为无鱼弹。
仪也节更苦,凛若谁能干。
譬之于草木,青松蔽春兰。
不愿太官赐,自爱苜蓿盘。
相携住荆溪,冥鸿渺云端。
酿泉饮佳客,采溪荐朝餐。
不负风月佳,始知天地宽。
我欲往从之,买船斩钓竿。
富春访严陵,吴淞觅张翰。
人生鲜如意,高趣况易阑。
君毋轻此乐,此乐非游般。
君不见昔日朗州刺史贤何多,考功右史名不磨。
当时岂亦为名计,民自思之相与纪。
如何后世异于是,我自为我民为尔。
但忧潦浸务安居,不虑旱年当使水。
一时掘凿恐不深,今日车戽乃无地。
常闻退之勇词讼风伯,甫也亦欲鞭起雷公洗吴越。
我知二子属风雷,引喻政合离骚辙。
虽然柳州䄍说义甚显,神且逃难吏何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