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从师细讲评,横渠昔亦谒高平。
自从受得中庸了,止说西铭不说兵。
千里从师细讲评,横渠昔亦谒高平。
自从受得中庸了,止说西铭不说兵。
此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刘克庄所作,体现了他对儒学经典的深厚造诣与个人修养。开篇两句“千里从师细讲评,横渠昔亦谒高平”,通过对古人求学之艰辛和尊师之情怀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学术领袖的敬仰。这里的“千里从师”指的是不远万里去寻找良师益友,而“横渠昔亦谒高平”则是形容古代圣贤之士,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其卓越见解。
第三句“我自从受得中庸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儒家思想核心——《中庸》的理解与内化。《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阐述了中和、诚信等重要概念,是修身养性之本。
最后一句“止说西铭不说兵”,则揭示出诗人对于文治与武功的态度。这里的“西铭”可能指的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西上说”的篇章,强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而“不说兵”表明了诗人更倾向于和平的学问,不主张以武力解决问题。
整体来看,此诗通过对古代学者与儒家经典的颂扬,展示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知识追求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本身的学术立场和内心世界,是一首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的佳作。
对花常欲留春,恨春故遣花飞早。
晓来雨过,绿阴新处,几番芳草。
一片飘时,已知消减,满庭谁扫。
料多情也似,愁人易感,先催趁、朱颜老。
犹有清明未过,但狂风、匆匆难保。
酒醒梦断,年年此恨,不禁相恼。
只恐春应,暗留芳信,与花争好。
有姚黄一朵,殷勤付与,送金杯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