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从晨夕廿馀年,城郭人民几变迁!
种德如公宜上寿,埋愁似我愿长眠!
及身早定千秋业,入梦难图一面缘!
通德门中无恶客,好将此语慰黄泉。
过从晨夕廿馀年,城郭人民几变迁!
种德如公宜上寿,埋愁似我愿长眠!
及身早定千秋业,入梦难图一面缘!
通德门中无恶客,好将此语慰黄泉。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王松为郑香谷主政挽词中的第四首,表达了对故友郑香谷的深深怀念和对其人品的赞美。诗中提到两人交往长达二十多年,见证了城郭人事的变迁,强调郑香谷的德行高尚,应该享有长寿。诗人感叹自己希望长眠,无法再与郑香谷相见,但也欣慰郑能早早奠定千秋基业。最后一句提到“通德门中无恶客”,表明郑香谷生前交友谨慎,人品出众,诗人以此话语安慰他在天之灵。整首诗情感真挚,对逝者的敬仰和哀思交织其中。
吾闻廖夫子,名大不得睹。
读书尽五车,行义拔前古。
聚徒从妙龄,所至变邹鲁。
身虽甘陋巷,志欲望伊吕。
风云苟超腾,名教当有补。
蹉跎鬓毛改,寸禄晚方取。
青衫适南营,素幔归湓浦。
秋原起新陇,寂寞一抔土。
悲歌动闾里,清血洒如雨。
兰玉已含芳,行看秀庭户。
岩下相逢不忍还,狂歌醉酒且盘桓。
仇香莫问神仙事,天上人间总一般。
吾结草庵蔡溪侧,四顾峰峦皆峭壁。
石门千仞锁天津,来者欲登那措足。
住此庵中是何缘,不诗不颂亦不禅。
饥来苦菜和根煮,叠石为床困即眠。
日照诸峰阴羃羃,负暄孤坐情何适。
驯伏珍禽趁不飞,猿猱扪我衣中虱。
闲支瘦筇六七尺,山行野步扶危力。
披云入草不辞劳,逢人打破修行窟。
或停松,或坐石,静听溪泉漱鸣玉。
源深洞邃来不休,声声奏尽无生曲。
杂羽流商谁辨的,五音六律徒敲击。
有时乘兴上高峰,大笑狂歌天地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