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知雪意,祇向夜中来。
光逼鸡窗晓,寒催蝶梦回。
开门思煮茗,摇树怕伤梅。
高处偏多积,因高却易隤。
从前知雪意,祇向夜中来。
光逼鸡窗晓,寒催蝶梦回。
开门思煮茗,摇树怕伤梅。
高处偏多积,因高却易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腊月降雪的独特感受与细腻观察。首联“从前知雪意,祇向夜中来”,开篇即点明了雪的降临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某种预兆和必然性,仿佛雪意早已在人心中萌生,悄然在夜晚悄然而至。这种描述赋予了雪以生命,让读者感受到雪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颔联“光逼鸡窗晓,寒催蝶梦回”进一步展现了雪后清晨的景象。雪光映照着窗户,使得天色似乎提前到来,仿佛连鸡都感受到了黎明的临近。同时,寒冷的空气唤醒了沉睡中的蝴蝶,使其从梦境中苏醒。这两句通过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后清晨的宁静与生机。
颈联“开门思煮茗,摇树怕伤梅”则转而表现了人在雪景中的活动与情感。开门的一瞬间,诗人想到的是泡一壶热茶,以驱散冬日的寒意,享受片刻的温暖与宁静。同时,他小心翼翼地摇动树枝,生怕惊扰了枝头的梅花,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呵护之情。这一细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尾联“高处偏多积,因高却易隤”总结了对雪的观察与思考。高处的雪堆积得更多,但也更容易融化或坍塌。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隐含了人生的哲理——高处的荣耀与成就往往伴随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诗人通过这一联,引导读者思考人生道路上的得与失,以及如何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保持谦逊与谨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腊雪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神奇,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萧然两高人,冠佩何楚楚。
齐鲁有大臣,可敬不可侮。
东风吹百花,馀子不足数。
同为岁晚游,各不相媚妩。
君看冰雪姿,定肯学儿女。
三肃庵中人,此客难为主。
别去动经年,相过但旬日。
会心能几何,欢意忽已失。
何年岘山头,此主复此客。
官回便重到,我齿已半百。
侍立四颜红,岂有今日色。
坐中六七子,星散那再得。
念之意已动,况此真远役。
秋风洞庭岸,落日贾傅宅。
主人九霄上,怅望云雨隔。
回首叫苍梧,知予正愁寂。
晓发名溪庄,午饭马迹库。
下车著芒鞋,扶杖陟冈路。
碾槽深侧足,石磴高举步。
初登黄茅岭,稍入青箬雾。
苔深洒綦偪,露重湿袍裤。
水声浩呼涌,山气汩驰骛。
傍倾眩欲落,上滑危屡仆。
寻幽不惮险,已倦宁得住。
荒程迷远近,杂径恶叉互。
喜经茶园头,渐见莲岳处。
喘汗扇方乾,惊魂招始驻。
引领烦山僧,鞺鞳开阁户。
尖峰岌前陈,鸣水横下注。
浮岚出奇巧,顷刻纷异趣。
憧憧行市人,枭枭上烟炷。
浓敷步障青,淡抹轻纨素。
昏然俱晦冥,粲若忽陈露。
穿窗来有情,扫迹去如怒。
旋观不忍舍,留宿当至暮。
谁传西岭书,赠我碧云句。
云当上封顶,共看扶桑树。
弃置且行行,妙高台上去。
《二十二日步上方广寺观莲华峰云气异甚》【宋·项安世】晓发名溪庄,午饭马迹库。下车著芒鞋,扶杖陟冈路。碾槽深侧足,石磴高举步。初登黄茅岭,稍入青箬雾。苔深洒綦偪,露重湿袍裤。水声浩呼涌,山气汩驰骛。傍倾眩欲落,上滑危屡仆。寻幽不惮险,已倦宁得住。荒程迷远近,杂径恶叉互。喜经茶园头,渐见莲岳处。喘汗扇方乾,惊魂招始驻。引领烦山僧,鞺鞳开阁户。尖峰岌前陈,鸣水横下注。浮岚出奇巧,顷刻纷异趣。憧憧行市人,枭枭上烟炷。浓敷步障青,淡抹轻纨素。昏然俱晦冥,粲若忽陈露。穿窗来有情,扫迹去如怒。旋观不忍舍,留宿当至暮。谁传西岭书,赠我碧云句。云当上封顶,共看扶桑树。弃置且行行,妙高台上去。
https://shici.929r.com/shici/aXyYxG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