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枝甘露随瓢注。镜不烦铜铸。圆通宝相看分明。
犹恨烟云叆叇掩冠缨。现身说法楞严记。
蛤蜊庄严示。此中见佛此中寻。
莫谓眼缘观外未聆音。
杨枝甘露随瓢注。镜不烦铜铸。圆通宝相看分明。
犹恨烟云叆叇掩冠缨。现身说法楞严记。
蛤蜊庄严示。此中见佛此中寻。
莫谓眼缘观外未聆音。
这首诗描绘了在普陀慧济寺的一段神奇经历。诗人杨玉衔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宗教信仰之间奇妙的融合。
首句“杨枝甘露随瓢注”,以“杨枝”象征佛教中的法器,暗示着佛法的甘露般滋润人心。接着,“镜不烦铜铸”则比喻内心的明镜无需外物雕琢,自能照见真我。这一句表达了内心的纯净与自省的重要性。
“圆通宝相看分明”描绘了一种直观的领悟,即通过内心的平静与专注,可以清晰地看到宇宙间的真理与和谐。“犹恨烟云叆叇掩冠缨”则表达了即使在最美好的时刻,也难免会有遮蔽与干扰,需要不断努力去超越这些障碍。
“现身说法楞严记”引用了《楞严经》中的故事,强调了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理解佛法的重要性。“蛤蜊庄严示”则以蛤蜊壳的美丽比喻,象征着内在的智慧与外在的庄严,两者相辅相成。
最后,“此中见佛此中寻”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刻都可能遇见佛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寻找和感知。“莫谓眼缘观外未聆音”则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来自视觉的直接感受,更来自于内心的聆听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教信仰与个人修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体验到神圣与美好。
了却意中事,卜筑快幽情。
雨帘云栋深窈,歌笑霭春生。
青嶂碧溪门户,暖翠浮岚衿席,前日展湘屏。
种竹看霜节,栽菊待秋英。九世图,闲居赋,丽人行。
名碑古画,贴遍东阁与西亭。
庭下森兰洁玉,天外骧龙舞凤,心迹喜双清。
频瀹炊茶鼎,听我扣门声。
我来叩石洞,崭绝何从登。
天开一间路,崖列两连屏。
有水泠泠来,委蛇贯中行。
五丁修磴道,引步若余迎。
昏暮坐危阁,萧飕风雨声。
不知身何许,似有通山灵。
晨兴穷所历,石转泉逾清。
绝顶一带垂,方诸函明泓。
想当春夏交,雪练输浮轻。
欲去重倚徙,拳石提蒲生。
归与置窗几,聊以志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