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半落柳初绵,客路题诗忆阆仙。
莫道长安春已尽,归人犹在暮钟前。
梨花半落柳初绵,客路题诗忆阆仙。
莫道长安春已尽,归人犹在暮钟前。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旅人的思绪,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远方的怀念。
首句“梨花半落柳初绵”,以梨花凋零、柳絮飘飞的景象,渲染出春末夏初的季节氛围。梨花半落,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变迁,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柳初绵则借柳絮随风飘散,象征着离别与漂泊,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
次句“客路题诗忆阆仙”,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个行走在旅途中的客人。他停下脚步,题诗抒怀,思念着远方的阆仙。阆仙在这里可能是指诗人仰慕的某位仙人或理想中的远方,通过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后两句“莫道长安春已尽,归人犹在暮钟前”,转折中透露出希望与期待。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繁华与希望。诗人在此时此刻,虽然身处旅途,但并未因眼前的春尽而感到绝望。相反,他坚信即使在暮色降临之时,仍有归家之人,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描述,也是对未来的乐观期待,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远方、对理想的独特感悟,以及在旅途中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
万古同山川,八方异风俗。
男儿事弧矢,心目快一瞩。
结交必名胜,旷怀无狭促。
昂昂千丈松,朗朗百间屋。
彼富自钟鼎,我贫甘芋菽。
谁能工俯仰,未许相缚束。
读书头欲白,对客樽无渌。
由来多此士,皎皎驹在谷。
瞿唐候水齐,秋风祛暑溽。
归欤奉亲欢,羹丝鲙江玉。
青衫虽霜叶,已胜袍立鹄。
进退吾何疑,肯事羝羊触。
物微生处远,往还来、非但稻粱求。
似爱长安日,怕阴山雪,善自为谋。
个里幸无鸣镝,随意占沙洲。
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
昔到衡阳回去,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
与西川流寓,彼此各淹留。
未得云中消息,登望乡台了又登楼。
江天阔,几行草字,字字含愁。
八十归来,方岩下、几竿修竹。
柴门外,沙铺软路,水流清玉。
栽接新来桃与李,安排旧日松和菊。
过小桥、作个看山楼,千峰绿。收笔砚,藏棋局。
酒莫饮,经须读。但平平放下,顿超凡俗。
独睡已无年少梦,闲吟不唱他家曲。
算人生、万事苦无多,相将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