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亦不碌碌,耳亦不碌碌。
云外野鸣幽,霜中岁寒绿。
何必面南山,真理明明足。
客问慧照名,僧拈一枝菊。
眼亦不碌碌,耳亦不碌碌。
云外野鸣幽,霜中岁寒绿。
何必面南山,真理明明足。
客问慧照名,僧拈一枝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林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禅宗的智慧。首句“眼亦不碌碌,耳亦不碌碌”以双关手法,既指眼睛和耳朵在繁忙生活中可能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接着,“云外野鸣幽,霜中岁寒绿”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间,野鸟的啼鸣显得格外幽静,即使是在严霜覆盖的冬季,山林依然保持着生命的绿色,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与永恒。
“何必面南山,真理明明足”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明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或寻找,它们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就能发现并领悟到。最后,“客问慧照名,僧拈一枝菊”以对话的形式,将话题引向了“慧照堂”,暗示了这个地方是寻求智慧和心灵净化的所在,僧人以一枝菊花作为回答,菊花的高洁与禅意相呼应,寓意着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觉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传达了禅宗中关于内心平静、自然和谐以及智慧内省的重要理念,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哲学的深刻洞察和审美情趣的高雅追求。
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
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
东西径千里,胜处颇屡访。
幽寻远无厌,高绝每先上。
前诗尚遗略,不录久恐忘。
忆从巫庙回,中路寒泉涨。
汲归真可爱,翠碧光满盎。
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
仰见天苍苍,石室开南向。
宣尼古庙宇,丛木作帏帐。
铁楯横半空,俯瞰不计丈。
古人谁架构,下有不测浪。
石窦见天囷,瓦棺悲古葬。
新滩阻风雪,村落去携杖。
亦到龙马溪,茅屋沽村酿。
玉虚悔不至,实为舟人诳。
闻道石最奇,寤寐见怪状。
峡山富奇伟,得一知几丧。
苦恨不知名,历历但想像。
今朝脱重险,楚水渺平荡。
鱼多客庖足,风顺行意王。
追思偶成篇,聊助舟人唱。
《出峡》【宋·苏轼】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东西径千里,胜处颇屡访。幽寻远无厌,高绝每先上。前诗尚遗略,不录久恐忘。忆从巫庙回,中路寒泉涨。汲归真可爱,翠碧光满盎。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仰见天苍苍,石室开南向。宣尼古庙宇,丛木作帏帐。铁楯横半空,俯瞰不计丈。古人谁架构,下有不测浪。石窦见天囷,瓦棺悲古葬。新滩阻风雪,村落去携杖。亦到龙马溪,茅屋沽村酿。玉虚悔不至,实为舟人诳。闻道石最奇,寤寐见怪状。峡山富奇伟,得一知几丧。苦恨不知名,历历但想像。今朝脱重险,楚水渺平荡。鱼多客庖足,风顺行意王。追思偶成篇,聊助舟人唱。
https://shici.929r.com/shici/fZtXS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