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尧阶指佞草,想是今时珥笔人。
慢道草多佞全歇,当应佞夥草不神。
果如谳狱系皋士,何独悲囚痛夏君。
安得无佞亦无草,尧皇皋佐乐长春。
昔闻尧阶指佞草,想是今时珥笔人。
慢道草多佞全歇,当应佞夥草不神。
果如谳狱系皋士,何独悲囚痛夏君。
安得无佞亦无草,尧皇皋佐乐长春。
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引,探讨了佞臣与忠良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与道德的纠葛。诗人曹于汴通过“尧阶指佞草”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圣君贤相的怀念,同时也反思了佞臣的存在对政治生态的影响。
首句“昔闻尧阶指佞草”,借用《左传》中“尧阶三尺,指佞者而诛之”的典故,象征着古代圣君对奸佞之人的严惩,强调了道德与权力的界限。接下来,“想是今时珥笔人”则将话题转向当代,暗示尽管时代变迁,但佞臣依然存在,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慢道草多佞全歇”一句,诗人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要轻易断言佞臣已绝迹,暗含了对现实政治中道德沦丧现象的担忧。“当应佞夥草不神”则进一步指出,佞臣虽多,但他们的行为并不神圣,暗示了佞臣的虚伪与危害。
“果如谳狱系皋士,何独悲囚痛夏君”两句,诗人以皋陶(古代著名的法官)为例,表达了对公正审判的向往,同时也对无辜受冤的囚犯表示同情,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弱者的关怀。
最后,“安得无佞亦无草,尧皇皋佐乐长春”表达了诗人理想中的政治环境——没有佞臣,没有奸邪,只有公正与和谐。这不仅是对古代圣君贤相的向往,也是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深刻地探讨了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及理想政治状态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道德价值的深切关注。
楼倚云屏江泻镜。尊俎风流,地与人俱胜。
酒力易消风力劲。归时城郭烟生瞑。
幕府俊游常许并。可惜佳辰,独阻登临兴。
妙语流传空叹咏。一时珠玉交相映。
潜藩报政,玉座勤深眷。
假节上青霄,正霜风、轻寒剪剪。
天香怀袖,凝燕得从容,占喜色,送新声,潋滟金荷满。
趣装入相,盛事应重见。
尽待苦留连,怕九重、兴思见晚。
休文未老,金带称围腰,丹禁密,凤池深,不但长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