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陪天上人,来访雪中竹。
却笑陶渊明,孜孜爱黄菊。
偶陪天上人,来访雪中竹。
却笑陶渊明,孜孜爱黄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郭祥正与友人在雪天探访太守筠虚庵,观赏竹子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古人审美的反思。
首句“偶陪天上人,来访雪中竹”以夸张的手法,将友人比作“天上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尊敬和对这次探访的惊喜。在雪中赏竹,不仅增添了景色的美感,也暗示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接着,“却笑陶渊明,孜孜爱黄菊”一句,通过对比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来反衬出诗人对竹子的独特情感。陶渊明以爱菊著称,而郭祥正却在雪中更偏爱竹子,这反映了他对竹子坚韧不拔、清雅脱俗之美的欣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通过与古代文人陶渊明的比较,突出了自己对竹子独特审美情趣的坚持,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精神的双重追求。
太虚茫茫星吐精,仰观何托观群星。
三垣高居列宿拱,七曜以次升天庭。
观星之台自此筑,古器森立交峥嵘。
吐吞日月孕精气,异采焕发坚光凝。
夏官历历亲示我,法象粗得知其名。
浑天最古位居右,西洋测景开皇清。
日躔月次分杪忽,相风高尺晴空横。
忆从虞后在玉衡,子来继咏灵台成。
狂秦乱纪失遗法,汉更七帝铜仪兴。
递相精核迄元代,人巧上与天工并。
真收万象入指掌,岂比露盘承六茎。
缘何末造不能守,往来再徙归燕京。
昔闻王孙论九鼎,虽小亦重大或轻。
铸金象物尊尚尔,况为于穆图真形。
何以守之德是凭,惟皇得一符清宁。
玉树银花傍晚妍,春光谁假祝融边。
燎原欲种应无地,幻质能开别有天。
红学石榴全带焰,绿偷杨柳半浮烟。
爃煌烛影金莲混,熠耀萤光翠筱翩。
遂有鱼珠承月吐,真看燐灼乱奎躔。
影侵上苑灯花畔,声闹昭阳羯鼓前。
千种鳌山增气色,一林炎井似熬煎。
丹书宛转拟衔雀,振木分明似耀蝉。
落英点水俱销铄,钻燧微茫递化迁。
公子流丸非挟弹,佳人拾翠不成钿。
繁华炙手虽可热,零落灰心岂再燃。
不分荣枯随把握,生憎炎冷窃机权。
可怜佳夕当三五,浪费游人几百年。
总为洛阳春有价,花开花谢自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