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起清籁,烈日交翠阴。
荫兹金仙居,楼殿郁沈沈。
永日燕雀下,有时钟梵音。
谁能悟斯道,来此契无心。
微风起清籁,烈日交翠阴。
荫兹金仙居,楼殿郁沈沈。
永日燕雀下,有时钟梵音。
谁能悟斯道,来此契无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佛寺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宗教氛围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达到精神宁静状态的向往。
"微风起清籁,烈日交翠阴。" 这两句以柔和的微风和清新的树叶声响为背景,刻画出一个阳光与树荫交错的午后场景,营造了一种淡定宁静的氛围。
"荫兹金仙居,楼殿郁沈沈。" 这两句则描绘了佛寺内金色的宫阙和深邃的楼宇,通过“荫”字形容树木的浓密,以及对建筑群的“沈沈”状描述,强调了寺院的神圣与庄严。
"永日燕雀下,有时钟梵音。" 这两句中,“燕雀”指的是来去自由的鸟儿,它们在佛寺上空飞翔,偶尔降落,而“钟梵音”则是佛寺特有的宗教乐声,这些都增添了诗中的宁静与神圣感。
"谁能悟斯道,来此契无心。" 最后两句表达的是对于达到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只有那些能够领悟佛法真谛的人才能在这般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世俗隔绝,达成一种“无心”的超然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的精美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法的崇敬之情。
苦雨声中春已去。春去无寻处。
雨惯阻人归,问雨如何难阻、春归路。
惜别惜春愁莫诉。并作新词句。
不识到明年,相送春时可是、人如故。
倚回廊。西风初透罗裳。
夜沉沉、碧天如画,银河远泻垂杨。
问何处、野猿啼啸,曾经见、孤雁翱翔。
绣户寒砧,谯楼戍鼓,数声和月到纱窗。
回文字、争传苏蕙,愧杀谢秋娘。
更何须,莺调蝶拍,柳舞桃妆。
忆年时、花开旧院,黄鹂巧弄笙簧。
按红牙、歌翻新律,擎玉斝、杯底生香。
露冷烟青,桑移海换,教人底处问秋光。
又无端、砌蛩悲咽,桐叶响银床。
凝思里,夜阑人静,灯影幢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