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均作天问,子厚为之对。
玄冥莫可诘,幻说多诡怪。
苍苍特其形,厥义了难解。
尼山自绝笔,人文已久坏。
果有司造者,应不终泯晦。
吾欲灰吾心,纳世于聋聩。
复为崆峒民,穴野奚土蒉。
灵均作天问,子厚为之对。
玄冥莫可诘,幻说多诡怪。
苍苍特其形,厥义了难解。
尼山自绝笔,人文已久坏。
果有司造者,应不终泯晦。
吾欲灰吾心,纳世于聋聩。
复为崆峒民,穴野奚土蒉。
《天问》乃古诗中探讨哲学与宇宙之谜的杰作,灵均以其深邃思维发问,而子厚则尝试解答。诗中的“玄冥莫可诘”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敬畏之心,同时也映射出古人对于自然界和生命起源的好奇与困惑。“幻说多诡怪”则暗示了古代传说、神话故事中常见的超自然元素,它们既迷惑又吸引着人们的心灵。
“苍苍特其形,厥义了难解”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对宇宙深层次结构和意义的认识困难,反映出人类对于自然界认知的局限性。尼山断笔则象征着知识与文明的中断,而“人文已久坏”则揭示了历史长河中的遗失与破碎。
接下来的“果有司造者,应不终泯晦”表达了一种对于真理和知识传承者的期待,即希望能够有人去挖掘、整理这些散落的智慧,以便后人理解。"吾欲灰吾心,纳世于聋聩"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释然与超脱之情,愿意将自己的思绪埋藏起来,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宁静。
最后,“复为崆峒民,穴野奚土蒉”这两句,则是诗人表达了一种对远古先民生活方式的向往。"崆峒"指的是遥远的地方或边缘的地带,而“穴野奚土蒉”则描绘出一种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原始生活状态,这不仅是对物质文明的一种逃离,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
王义山作为宋末元初之际的诗人,其作品往往带有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以及对于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这首《感兴》通过对古代神话与宇宙奥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深邃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