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来访我,袖里出佳篇。
穷理通三命,知音妙七弦。
不妨时对榻,聊与共谈禅。
一饭虽粗粝,闲中且结缘。
上人来访我,袖里出佳篇。
穷理通三命,知音妙七弦。
不妨时对榻,聊与共谈禅。
一饭虽粗粝,闲中且结缘。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芾写给一位佛教高僧的作品,反映了古代文人与僧侣之间的友谊和精神交流。
“上人来访我,袖里出佳篇。”这里的“上人”指的是尊敬的僧侣,而“袖里出佳篇”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位高僧不仅精通佛法,还能即兴创作诗文,展示其才华和修养。
“穷理通三命,知音妙七弦。”“穷理”意味着深入探讨哲理,“三命”可能指的是天命、地命、人命之类的宇宙秩序或生命规律。至于“知音”,则是说这位高僧对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够把握住七弦琴的神韵。
“不妨时对榻,聊与共谈禅。”这里的“不妨”表达了无碍的意思,即没有障碍地进行交流。诗人邀请这位高僧一起坐在床榻上闲话,共同探讨禅学。
“一饭虽粗粝,闲中且结缘。”即便是简单的食物,也能在闲适的氛围中增进彼此的情谊,这里的“结缘”不仅指现世的交情,更蕴含了佛教中的因缘观念。
整首诗通过对高僧才华和精神修养的赞美,以及对友好交流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文人与佛门之间的深厚文化联系。
翠壶高处秋多,紫萸香里登临早。
霜横汉节,风生羽扇,眼空尘表。
击楫伤怀,忧时堕泪,几人知道。
问元龙老矣,从头整顿,乾坤事,何时了。
应有流连词赋,尽酬他,雨轻风小。
尊罍陪从,雄才况有,渡江安导。
笑我蹒跚,只今空剩,恋头衰帽。
盼归来携取,清泉一勺,润枯肠燥。
西风吹换亭皋树,萧萧瘦摩烟景。
枫岸拖红,桐阶堕碧,响接寒砧催暝。霜痕略剩。
笑客鬓赢来,半江秋影。
晼晚年华,为谁著意做疏冷。
短檐积阴悄减,远山摇落处,堆遍樵径。
色带残阳,声和细雨,凄断黄昏频听。愁深月静。
又奚索平林,露鸦啼醒。送尽离情,一沟流水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