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纤巧得飞虫,鸠拙营巢子堕空。
才与不才天分定,一身劳逸未应同。
蛛丝纤巧得飞虫,鸠拙营巢子堕空。
才与不才天分定,一身劳逸未应同。
这首诗以自然界的细微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蜘蛛与飞虫、斑鸠的对比,探讨了“才”与“不才”的天性差异及其带来的不同结果。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首句“蛛丝纤巧得飞虫”,描绘了蜘蛛利用其细长而坚韧的丝线捕捉飞虫的情景,体现了蜘蛛的智慧与技巧。蜘蛛的丝线不仅纤巧,还能精准地捕获猎物,这象征着“才”的力量和效率。
次句“鸠拙营巢子堕空”,则描述了斑鸠笨拙地筑巢,结果却导致巢穴倒塌,小鸟坠落的情景。斑鸠的巢筑得不稳固,最终导致失败,这反映了“不才”或缺乏技巧的结果。
后两句“才与不才天分定,一身劳逸未应同”,总结了前两句的对比,强调了“才”与“不才”的本质区别是天生的,并且这种区别决定了个体在面对相似任务时的不同表现和结果。这里,“劳”指的是努力付出,“逸”则是轻松获得,进一步强调了“才”与“不才”在劳动成果上的差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现象,巧妙地阐述了“才”与“不才”的概念,以及它们对个人命运和成就的影响,富有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
安知慕归客,讵忆山中情。
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
挥袂送君已,独此夜琴声。
梁王修竹园,冠盖风尘喧。
行人忽枉道,直进桃花源。
稚子还羞出,惊妻倒闭门。
始闻传上命,定是赐中樽。
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
风池还更煖,寒谷遂长暄。
未知稻粱雁,何时能报恩。
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曜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一剪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彩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载犹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