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低眉十六七,茅屋西风怨斜日。
祇将翠袖度荒寒,未许铅华污天质。
向来众女总怜渠,性格矜高为识书。
易得河清难一笑,盛年不偶欲何如?
贫女低眉十六七,茅屋西风怨斜日。
祇将翠袖度荒寒,未许铅华污天质。
向来众女总怜渠,性格矜高为识书。
易得河清难一笑,盛年不偶欲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十六七岁的贫家少女形象,她低头含蓄,身处茅屋之中,感受到西风凄冷和斜阳的落寞。她的生活朴素,仅以翠袖遮体,不愿用过多的装饰(铅华)来掩盖其天生的纯洁质朴。她虽然受到周围女子的怜爱,因为她识字知书,性格自尊且高洁。然而,面对世事艰难,青春年华却未能遇到如意之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这样一位贫女未来命运的深深关切,流露出对社会不公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期待难以实现的无奈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富有同情与人文关怀。
归骑双旌远,欢生此别中。
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
贺兰山顶草,时动捲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