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穿凿,咫尺见津涯。
藓岸和纤草,松泉溅浅沙。
光含半床月,影入一枝花。
到此无醒日,当时有习家。
儿童戏穿凿,咫尺见津涯。
藓岸和纤草,松泉溅浅沙。
光含半床月,影入一枝花。
到此无醒日,当时有习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景,通过对自然细微之处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界深刻的感悟。"儿童戏穿凿,咫尺见津涯"表达了孩子们在溪边玩耍的情景,他们的小手小脚之间似乎能看到水流的细微之处,透露出一种天真无邪和对世界初步认识的可爱画面。
"藓岸和纤草,松泉溅浅沙"则描绘了岸边长满了柔软的苔藓和细腻的草儿,而远处的松树下泉水轻轻地溅到浅薄的沙地上,这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平静的自然景象。
"光含半床月,影入一枝花"则是夜晚的情境,月光洒在床边,只有一枝花朵投射着细致的影子。这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还暗示了一种孤独和内省的心情。
"到此无醒日, 当时有习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感到满足,没有什么能够打扰这种平静的日子。在这个时候,有一户人家正沉浸在这一份宁静之中,这里所谓的“习家”可能指的是他们已经习惯并享受这样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总体而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美感的地方。这样的诗作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力,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