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溪练色如江色,幻出山青兴云白。
山前杂树岂知名,云际高楼不论尺。
幽泉无声深谷窈,下作寒潭浸空碧。
祇应车马隔尘氛,但有扁舟系沙侧。
溪头老渔何处归,手持轻橹背斜晖。
草堂欲到恐未到,日暮山云空湿衣。
西岩两翁共巾屦,应在深山更深住。
南溪芳草北溪花,遥指平生钓游处。
山林此乐予未知,褰裳欲去将安之。
请看坡老人中景,只在王维画里诗。
鹅溪练色如江色,幻出山青兴云白。
山前杂树岂知名,云际高楼不论尺。
幽泉无声深谷窈,下作寒潭浸空碧。
祇应车马隔尘氛,但有扁舟系沙侧。
溪头老渔何处归,手持轻橹背斜晖。
草堂欲到恐未到,日暮山云空湿衣。
西岩两翁共巾屦,应在深山更深住。
南溪芳草北溪花,遥指平生钓游处。
山林此乐予未知,褰裳欲去将安之。
请看坡老人中景,只在王维画里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之美。诗人以鹅溪练色为背景,巧妙地融合了山青、云白、杂树、高楼、幽泉、寒潭、车马、扁舟、老渔、草堂、西岩、南溪等元素,构建了一个既具现实感又充满诗意的场景。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意象,如“鹅溪练色”、“山青兴云白”、“幽泉无声”、“寒潭浸空碧”,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色彩与动态,也营造了静谧而深远的氛围。同时,诗人还通过“老渔何处归”、“日暮山云空湿衣”等细节,赋予画面以时间的流动感和生活的气息,使得整个场景更加鲜活。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祇应车马隔尘氛,但有扁舟系沙侧”表达了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山林此乐予未知,褰裳欲去将安之”则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归隐生活的憧憬。
最后,诗人引用苏轼(坡老人)的诗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与欣赏融入到了传统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之中,体现了对古典美学的传承与创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图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