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
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
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
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
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
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
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村水乡生活图景,诗人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鲤鱼的栩栩如生和它对农田恩泽的期待。
“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 这两句诗通过比喻手法,将鲤鱼形容得如同有着坚韧鳞片的小龙,而“只是欠登门”则表达了诗人对鲤鱼尚未进入田间的期待。
“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 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出鲤鱼在月光下的湿润以及它在泥土中的清醒,这不仅展示了鲤鱼生机勃勃的一面,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生态的细腻观察。
“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 这两句诗中,“乞锄防蚁穴”表达了农民对抗旱灾、保护稼穗的愿望,而“望水写金盏”则是对鲤鱼能够带来雨水恩泽的美好憧憬,通过水与光的结合,创造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对鲤鱼未来可能引来滋润之雨、惠及农田的期待,同时也反映出农业社会对于自然恩泽的依赖和感激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透露出农业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
祖龙火中书作堆,阿房相继为尘灰。
九旬老儒食汉粟,元自咸阳坑外回。
向来传道心自许,挟书律在无俦侣。
太常掌故来何迟,舌固犹存难正语。
闺中弱息谙圣谟,口相授受曾何拘。
删书门下谁复在,一女拟当三千徒。
掌故心神只方策,耳目何尝滞声色。
楚国虽亡见倚相,孔堂未上闻金石。
谩道方言多异同,济南不与颖川通。
子襄科斗人不识,考论文义终谁功。
天为斯文存一线,汉人及见先生面。
吾今尚恨礼残乐不传,当时试问宁徒然。
挂帆过匡庐,舣舟向江县。
彭泽旧知名,渊明今不见。
岩松露沾盖,堤柳风拂面。
虽非当时物,过客生爱恋。
公如素玉姿,不以缁涅变。
又如瑶台鹤,凡鸟亦知羡。
我欲赋吊词,清诗公所擅。
我欲酹一觞,薄酒不堪荐。
涨泽晓乘舟,秋涛夜驰传。
区区葵藿心,琐琐芹曝善。
因公怀昨非,归里今得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