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是诸峰里,到此居然别。
莲池鉴净心,竹径疏玄发。
前岭敛浮云,中天吐华月。
轮浸千流满,镜悬万景灭。
魄岂缘朔生,光非从夜发。
仰视步庭中,一与山僧说。
等是诸峰里,到此居然别。
莲池鉴净心,竹径疏玄发。
前岭敛浮云,中天吐华月。
轮浸千流满,镜悬万景灭。
魄岂缘朔生,光非从夜发。
仰视步庭中,一与山僧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东林寺所见的月色美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悟。诗中的“莲池鉴净心,竹径疏玄发”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清澈的莲池比作心灵的镜子,竹径上的稀疏草木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接下来,“前岭敛浮云,中天吐华月”描绘了云雾散去,明月高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轮浸千流满,镜悬万景灭”则进一步渲染了月光普照大地,万物沐浴其中的壮丽画面。最后,“魄岂缘朔生,光非从夜发”表达了对月之本质的思考,暗示月光并非因季节或时间而生,而是永恒的存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宇宙真理的探索。
登岸还入舟,水禽惊笑语。
晚叶低众色,湿云带残暑。
落日乘醉归,溪流复几许。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皇佳可食,一去一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