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茅一角济途穷,风雨投栖厦庇同。
抖擞湿衣君莫叹,有人蓑笠在泥中。
编茅一角济途穷,风雨投栖厦庇同。
抖擞湿衣君莫叹,有人蓑笠在泥中。
这首《茅亭》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对茅亭这一简陋居所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境遇的深刻感悟与豁达态度。
首句“编茅一角济途穷”,开篇即点明了茅亭的来源与用途——在困顿之时,它为旅人提供了一处避风挡雨的栖身之所。这里的“编茅”不仅指出了茅亭的材质,也暗含了其简朴实用的特点,体现了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利用自然材料创造生活空间的智慧。
第二句“风雨投栖厦庇同”,进一步描述了茅亭在风雨中的作用。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炎炎,它都如同一座庇护所,为旅人提供遮蔽,使他们在艰难的旅程中得以暂时休憩,感受一丝温暖与安宁。这里通过“风雨”与“投栖”的对比,突出了茅亭在恶劣天气下给予的保护与慰藉。
接下来的“抖擞湿衣君莫叹”,则转而从旅人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诗人对于身处困境时应保持乐观与坚韧的态度。即使衣服被雨水打湿,也不必为此感到遗憾或沮丧。这句话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面对困难与挑战,不应轻易放弃,而应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一句“有人蓑笠在泥中”,以形象的比喻收尾,将自己比作在泥泞中劳作的农夫,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不畏艰辛地耕耘。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通过这一形象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了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茅亭》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茅亭作为避难所的功能,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给予的慰藉与希望。同时,诗人借由自身与他人的经历,表达了面对困难时应保持乐观、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