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与门墙最不迟,白头方诵岭南诗。
文从嘉祐今三变,人在庐陵此一时。
细数儒先能几见,独怜岁晚欲何之。
潇湘直下长江去,得望蓬莱却更疑。
辱与门墙最不迟,白头方诵岭南诗。
文从嘉祐今三变,人在庐陵此一时。
细数儒先能几见,独怜岁晚欲何之。
潇湘直下长江去,得望蓬莱却更疑。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对友人杨伯子赠送其尊人诚斋南海集的回应。诗中表达了对杨伯子家族学识传承的敬意,以及对自身在老年还能研读岭南诗作的感慨。诗人提到从嘉祐年间至今学术风气的变化,暗示了时代的流转和个人成长。他感叹儒学先贤已不多见,而自己又年事已高,不禁对未来命运产生疑问。最后,诗人想象自己乘船沿潇湘直下长江,希望能一睹蓬莱仙境,却又为此境遇增添了疑惑和不确定感。整首诗情感深沉,寓含对学术与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