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山居·其一》
《山居·其一》全文
明 / 释弘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佛祖真宗绝掩藏,溪声不断为宣扬。

丛兰抽蕊点山径,叠嶂排云护草堂。

邻老病虚频夜醒,行童痴重惯时忘。

人来欲借无缝塔,为道好皮莫剜疮。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僧侣的生活与心境,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首句“佛祖真宗绝掩藏”,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佛理并非深不可测,而是随处可见,如同溪水潺潺,自然流淌,昭示着佛法的普遍性和生活化。

“溪声不断为宣扬”进一步阐述了佛法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就如同溪流不息地诉说着真理。接下来,“丛兰抽蕊点山径,叠嶂排云护草堂”两句,以生动的自然景象比喻,丛生的兰花点缀着山间小路,层层叠叠的山峰仿佛守护着草堂,象征着佛法如同自然界的美好与秩序,给予人们心灵的庇护和指引。

“邻老病虚频夜醒,行童痴重惯时忘”则通过描述僧侣们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年长的僧侣因病而频繁夜醒,但这种清醒并未带来困扰,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体悟;而年轻的行童则因对佛法的痴迷而时常忘记世俗之事,体现了修行者对佛法的虔诚与执着。

最后,“人来欲借无缝塔,为道好皮莫剜疮”一句,以借塔之事为喻,表达了对佛法的追求不应过于执着于形式,而应注重内心的真实体验和修行的实质。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避免过度的自我伤害,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僧侣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思想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以及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作者介绍

释弘赞
朝代:明

弘赞(一六一一—一六八六),字在犙。新会人。俗姓朱。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初入肇庆鼎湖莲花洞,翌年礼栖壑于蒲涧,剃染受具。以己事未明,遂度岭而北,遍参诸方。后归鼎湖,为二代住持,号草堂和尚。著有《木人剩稿》等百馀卷。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猜你喜欢

毅堂曾大尹以雀角扰老怀因寓城馆庆诞席上用白沙陈先生韵讽之

击筑逢君一浩歌,壶中岁月正婆娑。

虚疑紫气函关远,再见青牛老子过。

花隔鸟声啼卧榻,雨分苔色点吟窝。

长生诀在丹炉外,祇放心閒得便多。

(0)

举孙和诸亲友贺章·其五

溪日辉辉鹊噪檐,柴门迎客为孙添。

香生丛桂丹流霭,笋长新篁玉露尖。

家世日长书可积,庄田无置分休嫌。

连生五凤非无意,属望天公本自廉。

(0)

赴任诸弟远饯用韵留别·其二

共说孙侨真大夫,蜚猷千古可谁符。

只将惠泽沾枯槁,不较声名到有无。

自昔四知垂宝鉴,肯忘一念坠迷途。

诵翁简易公平训,更与甘棠作后图。

(0)

宦邸和寄社英·其二

江头打坐伴凫鸥,谁似清溪隐者流。

索杖鹤随松畔榻,烹茶云覆竹边瓯。

句联石鼎知何日,书到梅关又九秋。

五马未能宽羁靮,几时同访北山游。

(0)

西湖晚别金徐邵三同年

湖上林风相与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酒阑却忆十年事,银汉遥应接凤城。

(0)

秋日送同年刘鄜南归秦中集杜四绝·其四

南国浮云水上多,几时回首一高歌。

秦城楼阁烟花里,兴在骊驹白玉珂。

(0)
诗词分类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叶法善 储瓘 吴少微 王和卿 李星沅 朱子奢 戴永植 辨才 黄定 刘时中 王韫秀 张鸣善 杨恽 崔益铉 傅伯成 刘清之 冯桂芬 唐文治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