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真宗绝掩藏,溪声不断为宣扬。
丛兰抽蕊点山径,叠嶂排云护草堂。
邻老病虚频夜醒,行童痴重惯时忘。
人来欲借无缝塔,为道好皮莫剜疮。
佛祖真宗绝掩藏,溪声不断为宣扬。
丛兰抽蕊点山径,叠嶂排云护草堂。
邻老病虚频夜醒,行童痴重惯时忘。
人来欲借无缝塔,为道好皮莫剜疮。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僧侣的生活与心境,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首句“佛祖真宗绝掩藏”,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佛理并非深不可测,而是随处可见,如同溪水潺潺,自然流淌,昭示着佛法的普遍性和生活化。
“溪声不断为宣扬”进一步阐述了佛法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就如同溪流不息地诉说着真理。接下来,“丛兰抽蕊点山径,叠嶂排云护草堂”两句,以生动的自然景象比喻,丛生的兰花点缀着山间小路,层层叠叠的山峰仿佛守护着草堂,象征着佛法如同自然界的美好与秩序,给予人们心灵的庇护和指引。
“邻老病虚频夜醒,行童痴重惯时忘”则通过描述僧侣们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年长的僧侣因病而频繁夜醒,但这种清醒并未带来困扰,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体悟;而年轻的行童则因对佛法的痴迷而时常忘记世俗之事,体现了修行者对佛法的虔诚与执着。
最后,“人来欲借无缝塔,为道好皮莫剜疮”一句,以借塔之事为喻,表达了对佛法的追求不应过于执着于形式,而应注重内心的真实体验和修行的实质。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避免过度的自我伤害,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僧侣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思想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以及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