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欤赋奇诗,索我玉山研。
产石斲未久,所落荒野县。
如公笔阵高,岂足供法战。
聊堪用鸡毛,滴水共贫贱。
市价亦不争,百钱可营缮。
包提偶到吴,取诮畏俗谚。
胡为而好此,感叹殊恋恋。
徒咏绝妙词,旧事记黄绢。
谁欤赋奇诗,索我玉山研。
产石斲未久,所落荒野县。
如公笔阵高,岂足供法战。
聊堪用鸡毛,滴水共贫贱。
市价亦不争,百钱可营缮。
包提偶到吴,取诮畏俗谚。
胡为而好此,感叹殊恋恋。
徒咏绝妙词,旧事记黄绢。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淲创作的《玉山村民斲石为砚仲至以诗来索次韵》。诗中描绘了玉山村民用石头雕刻砚台的过程,并通过与友人的互动,表达了对这种传统技艺的欣赏和对生活贫困者的同情。
首句“谁欤赋奇诗,索我玉山研”引出话题,提出疑问,是谁赋了如此奇特的诗,向我索要玉山的砚台?接着,“产石斲未久,所落荒野县”描述了砚台的制作过程,石头刚开采不久,就被用来雕刻成砚台,放置在荒野县中。
“如公笔阵高,岂足供法战”赞美了友人(“公”)的书法水平之高,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技艺可能难以在世俗的法度中得到认可或应用。“聊堪用鸡毛,滴水共贫贱”则表达了对这种技艺及其使用者的同情,认为它只能在贫困中找到共鸣。
“市价亦不争,百钱可营缮”指出砚台的价格并不昂贵,甚至可以用一百钱购买,强调了其实用价值和普遍性。“包提偶到吴,取诮畏俗谚”则提到自己偶然间到了吴地,担心会被世俗言论所嘲笑。
最后,“胡为而好此,感叹殊恋恋”表达了对这种传统技艺的喜爱和留恋,即使知道它可能不被主流社会重视,但仍对其抱有深厚的情感。“徒咏绝妙词,旧事记黄绢”则以一种略带遗憾的口吻,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以及对它们可能逐渐消失的担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传统技艺的赞美和对生活贫困者的同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月露发光彩,此时方见秋。
夜凉金气应,天静火星流。
蛩响偏依井,萤飞直过楼。
相知尽白首,清景复追游。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
嫁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
儿女未成人,父母已衰羸。
凡人贵达日,多在长大时。
欲报亲不待,孝心无所施。
哀哉三牲养,少得及庭闱。
惜哉万钟粟,多用饱妻儿。
谁能正婚礼,待君张国维。
庶使孝子心,皆无风树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