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清已觉三清近,目断仍劳万象牵。
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夕阳天。
半岩云粉千竿竹,满寺风雷百尺泉。
别有阑干压行路,看人尘土竟流年。
神清已觉三清近,目断仍劳万象牵。
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夕阳天。
半岩云粉千竿竹,满寺风雷百尺泉。
别有阑干压行路,看人尘土竟流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景象,诗人在武城寺内外观察四周,感受到心灵的平和与自然之美。"神清已觉三清近"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洁净和宁静,与道教中的“三清”相近,即与宇宙最高的纯洁状态相通。
"目断仍劳万象牵"则表现了诗人的目光虽然停留在眼前的景致,但心中却依然为世间万物所牵挂,无法完全脱离。这两句描绘出一种超脱而又关注的矛盾心境。
接下来的几句"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夕阳天。半岩云粉千竿竹,满寺风雷百尺泉。别有阑干压行路,看人尘土竟流年。"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渭水、汉陵都是特定的地理标志,秋草、夕阳、高枕等字眼营造了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意境。而半岩的云雾、千竿的竹林以及满寺的风雷和百尺的泉水,则是对自然之声与景的细致刻画。
最后一句"看人尘土竟流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易逝的感慨。"别有阑干压行路"可能暗示着寺院中的古老建筑和路径,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历史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超脱与世俗关怀之间微妙平衡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雾鬣如无笔,霜蹄不带埃。
直言明眼著,若个是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