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豪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豪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这首诗《十二时颂(其一)》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与佛教思想。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宇宙、人生以及修行的奥义。
首句“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描绘了一幅清晨初醒、内心平静的画面,暗示着修行者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都能保持警觉与纯净。接下来,“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则表达了修行者对过去无尽苦难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信仰的坚定,认为真正的财富是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非物质上的拥有。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这一句警示人们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强调了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必要性。这里的“物”可以理解为一切外在的诱惑与执着,而“迷津”则是指陷入世俗烦恼的困境。通过“但有纤毫即是尘”的比喻,诗人提醒我们,任何微小的贪念或执着都可能导致心灵的污染。
最后,“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一句“不住旧时无相貌”意味着修行者不应停留在过去的自我认知上,而应不断超越自我,寻找更深层次的真理。后一句“外求知识也非真”则指出,真正的智慧并非来源于外界的传授,而是通过内心的探索与实践获得的。这反映了佛教中“自悟”的核心理念,即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我反省达到觉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修行的本质、人生的真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是一首富有启发性的作品。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
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
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方面委元侯。
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裤暖,已扇民讴。
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
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东山种青松,西山种桤木。
三年已成林,十载盘空谷。
桤成供烹爨,松成架巨屋。
所用各两涂,成功异迟速。
早作起揽袂,庖人已炊玉。
盈车载束薪,轧轧鸣车毂。
万家争欲买,须臾无一束。
樵夫喜易售,不知山已秃。
朝夕手不停,采采尝不足。
人情贵适用,那复问荣辱。
落落青松子,岁寒抱孤独。
大可充栋梁,小亦宜桁楅。
奈何人不顾,偃蹇傲刍牧。
牵补芘风雨,无复思营筑。
有如命召公,往欲寻洛卜。
首当开明堂,号令于此肃。
明堂礼有制,伻图载简牍。
殷人崇以三,周制加其六。
广袤度尤严,所冀容群服。
奉璋列左右,天颜中穆穆。
规恢既宏远,制作难逼促。
当资合抱干,一柱扶天轴。
切勿用小材,小材必倾覆。
操斤走宇内,濯濯无遗育。
坚刚老不枯,允哉东山麓。
慇勤谢匠氏,所望一留目。
勿谓道里远,登载容万犊。
君王顾之叹,巨用必收录。
脩竹操亦奇,谨毋遗脩竹。
《青松一首送杨侍郎丈赴阙》【宋·度正】东山种青松,西山种桤木。三年已成林,十载盘空谷。桤成供烹爨,松成架巨屋。所用各两涂,成功异迟速。早作起揽袂,庖人已炊玉。盈车载束薪,轧轧鸣车毂。万家争欲买,须臾无一束。樵夫喜易售,不知山已秃。朝夕手不停,采采尝不足。人情贵适用,那复问荣辱。落落青松子,岁寒抱孤独。大可充栋梁,小亦宜桁楅。奈何人不顾,偃蹇傲刍牧。牵补芘风雨,无复思营筑。有如命召公,往欲寻洛卜。首当开明堂,号令于此肃。明堂礼有制,伻图载简牍。殷人崇以三,周制加其六。广袤度尤严,所冀容群服。奉璋列左右,天颜中穆穆。规恢既宏远,制作难逼促。当资合抱干,一柱扶天轴。切勿用小材,小材必倾覆。操斤走宇内,濯濯无遗育。坚刚老不枯,允哉东山麓。慇勤谢匠氏,所望一留目。勿谓道里远,登载容万犊。君王顾之叹,巨用必收录。脩竹操亦奇,谨毋遗脩竹。
https://shici.929r.com/shici/kA1Ymc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