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春残始一登,忽忘去住似游僧。
斋钟已罢鸟初下,江雨欲来云自蒸。
笑指风幡看动息,屡从火宅试飞腾。
年来渐解无生法,谁信生前也试曾。
高阁春残始一登,忽忘去住似游僧。
斋钟已罢鸟初下,江雨欲来云自蒸。
笑指风幡看动息,屡从火宅试飞腾。
年来渐解无生法,谁信生前也试曾。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高阁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哲理与禅意。首句“高阁春残始一登”,点明了地点与时节,春末夏初,诗人登上高阁,暗示着一种对生命短暂与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忽忘去住似游僧”一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仿佛成了游历四方的僧人,忘记了世俗的烦恼与归宿,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斋钟已罢鸟初下,江雨欲来云自蒸”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景象。斋钟声停歇后,鸟儿开始降落,预示着一天的忙碌即将结束;而江面上云雾蒸腾,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季,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充满变化的氛围。
“笑指风幡看动息,屡从火宅试飞腾”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风中飘动的旗帜(风幡)象征着事物的瞬息万变,诗人以微笑的态度观察这一切,体现了他对世间万物变化的淡然态度。而“火宅”则是一个佛教术语,比喻充满苦难与诱惑的生活,诗人多次从这样的生活中尝试解脱,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最后,“年来渐解无生法,谁信生前也试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无生法”的理解逐渐加深,即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并非永恒,而是不断变化与消逝的过程。他反思自己过去也曾经历过种种生活,但如今能够以更加超脱和平和的心态面对,体现了个人成长与觉悟的过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自我认知的深刻洞察,以及在繁华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与解脱的努力。
空城雀,何不飞来人家住?
空城无人种禾黍,土间生子草间长,满地蓬蒿幸无主。
近村虽有高树枝,雨中无食长苦饥。
八月小儿挟弓箭,家家畏向田头飞。
但能不出空城里,秋时百草皆有子。
报言黄口莫啾啾,长尔得成无横死。
唐州将士死生同,尽逐双旌旧镇空。
独破淮西功业大,新除陇右世家雄。
知时每笑论兵法,识势还轻立战功。
次第各分茅土贵,殊勋并在一门中。
五色箱中绛服春,笏花成就白鱼新。
看宣赐处惊回眼,著谢恩时便称身。
瑞草唯承天上露,红鸾不受世间尘。
翰林同贺文章出,惊动茫茫下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