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吏吴门,冠带填门阈。
白发老山人,闻名面不识。
一朝弃官去,空山翻见迹。
何不嘘热官,而煨寒灰客。
昔我吏吴门,冠带填门阈。
白发老山人,闻名面不识。
一朝弃官去,空山翻见迹。
何不嘘热官,而煨寒灰客。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名为《姚叔叉》。诗中描绘了诗人昔日为官时,吴门之地官民云集,热闹非凡,而如今弃官归隐,空山中仅留往日足迹的场景。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冷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昔我吏吴门”点明了诗人过去在吴门为官的经历,接着“冠带填门阈”描绘了当时官场的繁盛景象,官民聚集,门庭若市。然而,随着时光流转,“白发老山人”一句转而描述了诗人年老后归隐山林的生活状态,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闻名面不识”,既是对过去官场生活的一种讽刺,也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淡然态度。
“一朝弃官去,空山翻见迹”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从官场到山林的转变,空旷的山林中留下了他曾经的足迹,却已无人相识。这种转变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更是心灵层面的,诗人从喧嚣的官场走向了内心的宁静。
最后两句“何不嘘热官,而煨寒灰客”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现象的深刻思考。这里的“嘘热官”可以理解为对官场中那些追求名利、热衷于权力的人的批评,而“煨寒灰客”则是对那些失去热情、被权力腐蚀的人的同情。这两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从官场到山林的心路历程,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年光竹里遍,春色杏间遥。
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
飞花随蝶舞,艳曲伴莺娇。
今日陪欢豫,还疑陟紫霄。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天落白玉棺,王乔辞叶县。
一去未千年,汉阳复相见。
犹乘飞凫舄,尚识仙人面。
鬓发何青青,童颜皎如练。
吾曾弄海水,清浅嗟三变。
果惬麻姑言,时光速流电。
与君数杯酒,可以穷欢宴。
白云归去来,何事坐交战。